美國歐亞評論網站3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與西方——虎年彼此競爭的互聯互通項目和宣講如果現狀能預示未來,那外界對中國的反應將繼續成為今年國際事務的一大驅動力。,中國的互聯互通倡議及宣示主張的做法,激起對手、鄰國和更遠國家的不同反應。這種動態將對全球經濟和穩定產生深遠影響。去年,西方推出兩項新計劃抗衡“一帶一路”倡議——七國集團的“重建美好世界”和歐盟的“全球門戶”。
中國并非第一個資助和建設海外基·礎設施項目的國家,但其活動規模和范圍前所未有。北京表明,推動全球實體和數字連接,不僅能滿足急劇增長的需求,還能在外交和戰略上獲益。盡管受到疫情影響,相關項目繼續取得進展。在周邊鄰國,去年12月中國交付老撾第一條高速鐵路,11月交付越南第一條快速城市軌道交通,8月建成柬埔寨的'新國家體育場館。老撾的鐵路令泛亞鐵路更接近于實現。連接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首座中俄鐵路橋也已完工。在非洲,中國人完成拉各斯-伊巴丹鐵路,這是非洲最長的雙軌標準軌距鐵路線。
中國的互聯互通計劃兼具廣度和深度,覆蓋廣闊地域,涵蓋政策協調、貿易便利化、金融一體化和人民交流。這一切充分說明北京的雄心。年初世界最大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生效,去年11月東盟與中國的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這些均與“一帶一路”理念相符。疫情困難時期完成的幾個項目,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形象。必要的調整使不斷發展的“一帶一路”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試圖替代“一帶一路”倡議的(西方)方案正面臨挑戰。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將重點轉向經濟增長。中國初步嘗試向全球受眾講述其故事,標志著一個關鍵轉折點,它支撐著對中國治理模式越來越大的信心。中國崛起無疑引發不同反應,這取決于人們的立場。中國的大規模生產能"降低許多成本,使更多人能獲得外國商品。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擴大,使傳統上被忽視的很多小國有了回旋余地。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投射力,使守成大國感到不安。中國傳播自己敘事及影響支持者的能力,助推其回擊西方責難的決心。如果北京冬奧會的上座率能作為衡量標準,那中國無疑正堅持自己的立場。事實上,令西方懊惱的是,中國仍坐在駕駛席上,對其行為的反應將塑造虎年的國際關系。▲(作者盧西奧?彼特羅,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