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雨,鐘浩東,張海甬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上海 200137)
大型郵輪薄板總段數量較多,尺寸較大,涉及多層甲板??偠蔚跹b會造成薄板結構塑性變形。船舶大型化及預舾裝程度的提高使上層建筑整體尺寸、重量越來越大,剛性則小,因此上層建筑的整體吊裝變得更加困難。薄板結構剛性較弱,在轉運吊裝階段,由于板材受力不均勻,極易發生變形,因此對郵輪薄板結構除了滿足規范的強度要求外,更應重點關注其變形。為確保薄板總段吊裝方案設計的合理性,避免吊裝過程中的出現結構安全問題,考慮在薄板總段吊裝方案設計階段,利用有限元方法,對薄板總段吊裝過程中的結構響應進行預報,評估吊裝方案的作業安全性、經濟性、工藝性等,提出合理的吊裝臨時加強措施,確定最終吊裝方案。
大型郵輪A總段由10個分段組成,共計3層甲板。船長方向長度為29 m,寬度為37.2 m,高度為8.6 m,由上、中、下3層甲板組成。幾何模型見圖1。
圖1 大型郵輪A總段幾何模型
根據船廠吊裝能力,為郵輪總段吊裝提供的兩種吊裝方案,方案信息見表1,方案吊碼布置見見圖2。
表1 吊裝方案信息匯總表
圖2 吊裝方案示意
為確保吊裝過程中的結構安全,吊碼安裝區域需要采取適當的加強措施。兩種吊裝方案的加強具體布置方案見圖3。
圖3 加強方案示意
模型全局采用笛卡爾右手坐標系,總段本體模型均采用3節點和4節點殼單元進行網格劃分,根據CCS《船體結構強度直接計算指南》,有限元網格尺寸沿船長方向每肋位4個,船寬方向每縱骨間距4個,網格尺寸約為200 mm×200 mm,共得到230 580個單元。加強方案中的槽鋼均用beam單元進行劃分,A總段有限元模型見圖4。
圖4 A總段有限元模型
根據以往吊裝經驗,吊碼區域極易出現應力集中的情況,為使結果更加接近實際情況,對安裝吊碼的區域使用細網格進行劃分,細網格尺寸為30 mm×30 mm,局部網格見圖5a),吊碼處細化網格見圖5b)。
圖5 A總段局部網格示意
通常,上層建筑吊裝的有限元計算,進行結構在自重作用下的響應分析。薄板總段吊裝時主要載荷來自自身重力,吊裝仿真計算通常采用吊繩具體建模方式進行,本文采用慣性釋放法對總段吊裝進行有限元計算。所以本文僅對模型施加與結構自重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載荷施加方式見圖6。
圖6 載荷施加示意
根據重心位置計算得出各吊點的吊重,再根據吊重確定各吊碼處應施加的載荷。
3.1.1 強度安全評定準則
根據ABS MOPV規范規定,在吊裝過程中結構產生的最大應力應不超過材料屈服應力的70%,由此判斷結構強度滿足安全吊裝要求。薄板結構所使用的最低等級A級鋼材的屈服強度為235 MPa,其衡準最大應力應≤164.5 MPa。
3.1.2 變形安全評定準則
根據各大船廠的生產經驗,船體吊裝安全性應從整體和局部兩方面進行評判,依據生產實際經驗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認為,最大變形量可以作為評判船體整體剛度的安全性的主要指標,當最大變形量≤800(為結構的最大尺寸)時,則認為剛度可以滿足吊裝需求;而船體局部剛度安全性則通過變形率來判定。變形率,即吊裝結構最大變形值與變形所在結構總尺寸的比值,根據各大船廠的實際生產經驗,將變形率的安全值規定為2/1 000,即結構在1 000 mm范圍內的最大變形值應≤2 mm。
3.2.1 吊裝方案對比
對兩種吊裝方案分別進行有限元計算,得到結構整體的應力、變形見圖7。
圖7 吊裝過程的結構整體應力、變形云圖
1)由圖7中的應力云圖可知:兩種方案對結構整體應力分布情況基本一致,吊碼安裝區域應力水平較大,兩者的應力最大值同為154 MPa,均小于吊裝作業安全應力164.5 MPa,符合規范要求。
2)由圖7中的變形云圖可知,兩方案總段結構變形趨勢基本一致,吊碼區域、甲板面尾端及最下層結構門孔處存在較大變形,最大變形值出現在中間甲板尾部甲板外沿,分別為28.4 mm和27.2 mm,均小于規范值46.5 mm;局部變形率分別為0.76/1 000和0.74/1 000(最大變形量/372 000 mm),均小于規范值2/1 000。
3)綜合兩種吊裝方案的計算結果,總段結構整體的應力、變形水平接近,且兩者計算結果均在安全裕度內,結構變形情況及變形趨勢兩者基本一致;從物料消耗角度考慮,方案二中吊碼使用數量較少,相應的槽鋼、三角板用量亦均可減少;從生產成本方面考慮,方案二具有作業量少、工藝性好、人工耗時少等優點。
綜上所述,在確保吊裝安全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吊裝作業的工藝性和經濟性,認為總段吊裝方案二更優。
3.2.2 臨時加強方案
1)變形較大處的臨時加強措施。如圖8a)所示,在吊裝過程中薄板總段各層甲板尾端面均產生較大變形,最大變形值27.2 mm出現在中間甲板尾端,局部變形率為0.74/1 000,小于安全值2/1 000。分析認為,此處甲板下方沒有立柱結構,處于懸空狀態,當整體受到向上提升力作用時,甲板外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塌陷,所以此處變形較大。在生產作業中應在此區域內使用槽鋼對各層甲板進行加強,以避免出現此類情況。
圖8 局部變形云圖
如圖8b)所示,吊裝過程中下層甲板下方某處艙壁出現較大變形,變形量為17.2 mm,局部變形率為1.17/1 000(17.2 mm/14 760 mm),小于安全值2/1 000。分析可知,該處艙壁在船寬方向上兩側均開有門孔,艙壁無法與其他強結構相連接,吊裝時此段艙壁因約束不足出現明顯變形。在實際生產中,為防止出現此類情況,應在門孔區域內使用槽鋼將該艙壁與附近較強的結構進行連接。
2)甲板橫梁開孔處臨時加強措施。吊裝過程甲板橫梁開孔處應力情況,見圖9。方案一中的1#、2#吊點區域內吊碼直接安裝在甲板橫梁開孔上方,為防止開孔處應力過大,使用槽鋼連接孔的上下沿;方案二中吊碼下方無開孔情況,根據加強方案設計方案未設置加強。由圖9可知,方案一中減輕孔處的最大應力值為114 MPa,方案二中的最大應力值26 MPa,因此認為方案二臨時加強方案可行。
圖9 吊裝過程甲板橫梁開孔處應力情況
3)連續開孔部位臨時加強措施。門孔上緣增設加強前后應力對比見圖10。
圖10 門孔上緣增設加強前后應力對比圖
由圖10可知,安裝加強之前,結構最大應力值為154 MPa,最大應力位置位于下層甲板下方結構的門孔上緣。為解決這種情況,在門孔上緣增設槽鋼以加強結構強度,對該設計方案進行驗證。安裝加強后,門孔上緣的應力由154 MPa降至130 MPa,應力水平明顯下降,因此在連續大開孔的位置,可以考慮增設槽鋼以消除應力集中。
1)綜合考慮安全性、工藝性和經濟性,確定方案二為最終吊裝方案,即在確保吊裝安全前提下使用較大噸位吊碼和較少數量的吊碼。
2)吊碼區域出現應力集中且局部變形較大,應在吊碼安裝區域甲板反面安裝三角板和槽鋼來消除此問題。
3)吊碼安裝區域內的甲板橫梁開孔會出現較大應力,應增設加強措施;對于非吊碼區域的甲板橫梁開孔,不必增設加強措施。
4)最底部結構連續門孔上緣出現應力集中,應在門孔上增加槽鋼以減緩應力集中;甲板尾端面及下層甲板下方結構門孔區域出現變形量較大,實際生產中應當在此區域內增設槽鋼加強。
薄板總段吊裝過程是大型郵輪建造的重要環節。在吊裝方案設計階段,對吊裝過程進行有限元仿真計算,對保證吊裝過程的安全性、提高方案合理性等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