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積淀。春節期間,親友團圓、歡聚一堂,各類文體活動豐富有趣,其中蘊含了豐富的體育元素,為新春佳節增添了“動感”年味。
大約在漢代,春節活動逐漸形成一套體系,在歷史、地域的傳承發展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活動,如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耍雜技、打腰鼓等,均有濃郁的體育氛圍,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禮、尚武情懷。
中國傳統游藝活動貫穿除夕至正月十五,唐朝時在除夕就有“舞場歌館、猴戲木偶、皮影雜?!钡葕蕵讽椖浚s耍諸戲以走索、弄刀、舞盆、弄甕等傳統體育活動為主,游藝活動則持續至正月十五,以元宵節的歡慶活動最為盛大。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以觀燈、賞燈、猜燈謎為主要活動,其中穿插競賽、表演、雜技等娛樂活動,本文羅列在歷史發展中活躍在元宵節上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以期共同感受中國傳統體育中的獨特“年味”。
踏歌
據文獻記載,唐睿宗曾挑選宮女及長安地區少女千余人,在正月十五上元節燈會上開展了盛大的踏歌活動,載歌載舞,歡度佳節。
“踏歌”是一種古老的體育舞蹈活動,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的紋飾中挽手共舞的形象可謂是踏歌的原始雛形。這種舞蹈在原始社會發端,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民眾在節日聚會、好友送行、青年男女互相表達愛意中以踏歌助興。《呂氏春秋》中記載,踏歌是按照音樂的節奏,用腳踏地為節拍,邊歌邊舞。從后世流傳的諸多詩詞文學作品中,足以見得“踏歌”活動的流行與社會影響力。
為了讓元宵節的踏歌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唐玄宗還讓自己手下的大才子、宰相張說親自撰寫歌詞,為元宵佳節助興,也就是現在留下來的《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重焰,雞踏蓮花萬歲春。帝宮三五戲春臺,行雨流風莫妒來。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p>
百戲
發源于漢代的“百戲”,以展現身體技巧為特點,因技巧性、觀賞性較強,是春節游藝活動的重頭戲。隋代時期,每逢元宵節都會在洛陽舉行百戲演出,百獸舞、角抵、爬竿、高蹺、擊丸等應有盡有,元宵佳節儼然成為一場“體育嘉年華”,在歷史上素有“萬戶皆集會,百戲盡前來”的盛名?,F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憲宗元宵行樂圖》描繪了明代元宵節皇宮中的歡樂盛況,百戲表演內容包括倒立、柔術、轉輪等。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用千余字介紹了當時元宵佳節的盛況:表演奇術異能的、歌舞百戲的,一片連一片,音樂聲、喝彩及吐槽聲響成一片,十多里外都能聽到。其中,倒吃冷淘的趙野人,吞鐵劍的張九哥,藥法傀儡的李外寧,口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的小健兒,表演雜劇、雜扮的大特落、灰藥和鄒遇、田地廣,彈琴的溫大頭、小曹,奏簫管的黨千,吹鼓笛的楊文秀,表演作劇術的王十二,弄蟲蟻的劉百禽,筑球的孟宣等都悉數登場獻藝,奇技奇巧多種多樣,讓人耳目一新。
社火
我國北方地區素有正月十五“耍社火”的傳統習俗,直至今日仍然受到人民大眾的歡迎。社火來源于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古人在崇拜中逐漸產生了祭祀社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復的民間娛樂活動。
在中國古代,每逢正月十五,社火隊伍走街串巷,好不熱鬧。社火表演融合了百戲、雜技、舞蹈、曲藝表演等活動,表演項目種類繁多。根據其表演形式,社火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造型社火有布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隊游演,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藝。表演社火有地臺社火、高蹺社火等,主要在場院進行表演。
社火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馬在前,后面跟著社火會旗、火銃隊(炮隊)、旗隊、社火隊,最后是鑼鼓隊。
2006年,“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仍然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文化活動,不僅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
傳統體育項目在春節期間發揮了重要的功能,承載了厚重的歷史積淀,積累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真摯情感,寄托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祝福。這些傳統體育元素,具有極強的民眾認同與參與性,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流變中,更增添了強身健體、和睦友鄰的功能,對愉悅人民身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綜合整理自《中國體育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