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2022年是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20周年。杜甫和許多讀書人一樣,夢想脫白掛綠,魚躍龍門,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卻屢屢科場失意。生活在開元盛世的他,親歷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全過程,經(jīng)歷繁富,感慨良多,以手中的筆,飽含現(xiàn)實主義的情懷,真實而又深刻地再現(xiàn)了那一時代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面貌,以“詩史”的不朽作品,贏得了“詩圣”的美譽,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巨擘。
獨恥事干謁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滑縣的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原籍是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故他常自稱“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據(jù)他自己所說,自幼聰慧,“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歲“出游翰墨場”。二十歲那年逛吳越,過金陵、下姑蘇、游浙江、泛剡溪,過著游山玩水、飲酒賦詩的公子哥生活。
“文章亦小技,與道未為尊。”科舉取仕,匡時濟世,才是他的正道。公元735年,他回到洛陽赴京兆參加科舉考試。科場失利后,非但不氣餒,反倒利用這空擋時間,去齊魯裘馬輕狂了一陣。登泰山,作《望岳》,其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fā)了他面對挫折,百折不撓,迎難而上,敢攀絕頂?shù)男坌暮蜌饪?/p>
“百無一用是書生”,舊時代的讀書人除了升帳授業(yè),就是從政做官。科舉取士自是天下仕子的正途,可除此之外,還可直接向皇帝陳情,而更多的則是通過有權(quán)位者的引薦,以期朝廷給予一官半職,此謂“干謁”。杜甫在科考無望的情況下,也只能走干謁的路徑,這不僅僅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也是為了生存的需要。
748年,杜甫請托尚書左丞相韋濟并獻詩兩首,希望得到他的垂青引薦。這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與別人的干謁詩頗有不同,一反自我貶損、阿諛奉承的寒酸相,不卑不亢,直抒胸臆,一吐長年積壓的悲憤不平:“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夸說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賦可與楊雄匹敵,作詩可與曹植相近。他以為憑著如此才華,有韋濟的引薦,定會徑情直遂,平步青云。韋濟確實欣賞他,可并沒有給他以實際的幫助。“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誰曾想他竟如此凄涼,常騎一匹瘦驢,奔波顛躓在大街小巷。早上拜叩豪富人家的大門,倍受紈绔子弟的白眼,晚上又尾隨貴人的肥馬揚起的塵土郁郁而歸。他就是這樣在權(quán)貴們的殘杯冷炙中討生活。
公元755年,他被任為河西尉,也就是在四川宜賓附近的一個縣任縣尉。縣尉是個管管地方治安和稅收的小官,瑣事碎事特別多。不過,縣尉可是一個“肥缺”,岑參有詩:“不擇南州尉,高堂有老母……此鄉(xiāng)多寶玉,慎莫淹清貧。”也就是說,當個縣尉可以刮地皮揩油水,不會去過清貧的日子了。
“脫身簿尉中,始與棰楚辭。”杜甫不愿去做縣尉,理由很充分,就是不想向老百姓吆三喝四,更不忍心以“棰楚”之刑,去“鞭撻黎庶”。他改任了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也就是管理兵甲器杖和門禁鑰匙的八品小官。他在《官定戲贈》一詩中解釋說:“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耽酒須微祿,狂歌托圣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他寧肯去京城當個八品小官,只要有微博的俸祿就足矣,至于回老家的念頭,早已被大風刮的遠遠的了。
焉能辯皇州
751年,唐玄宗祭太廟、玄元皇帝和天地,杜甫進獻三大禮賦,即《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和《有事于南郊賦》。唐玄宗十分賞識他的才華,令他待制集賢院考試,也就是以備皇帝咨詢的顧問。他感到天從人愿,志得意滿。“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集賢學士如堵墻,觀我落筆中書堂。”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快意事,可很快便遭逢歷史的大變故。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上(唐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會上意,以固其寵……凡在相位十九年,養(yǎng)成天下大亂。”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分。俯視但一氣,焉能辯皇州?”天下大亂,山河破碎,清濁不分,京都朦朧,政治昏暗。杜甫目睹這一切,憂心忡忡,惴惴不安。
天寶以來,唐玄宗征伐不斷,給萬千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和不幸。《資治通鑒》中有著真切的記錄:“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蕩析離居,生靈涂炭。他看到了太多的苦難,“似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馬”,《兵車行》正是這些苦難的真實的記錄。
756年六月,安祿山、史思明叛軍攻下都城長安。七月,李亨即位為唐肅宗。杜甫聞訊后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前往投奔。途中為叛軍抓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國都淪陷,戰(zhàn)火漫延。一種離亂傷痛之情油然而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他終于見到了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官倒不是很大,可左拾遺為皇帝的“近臣”“近侍”,可以直接為皇帝拾遺補缺,比之當年的待制集賢院,那可是恩遇有加了,這是他人生的第二件快意事,“微軀忝近臣,景從陪群公;登階捧玉冊,峨冕聆金鐘。”
天地一沙鷗
758年,因房琯兵敗被罷相,杜甫上疏援救,觸怒唐肅宗而受牽連。宰相張鎬救了他,唐肅宗沒有深究,只是疏遠了他,任命他為華州司功參軍。他有些心灰意冷,“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是年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當郭子儀和李光弼準備乘勝追擊,一舉聚殲安慶緒叛軍時,唐肅宗卻不信任他們。軍中竟然不設(shè)統(tǒng)帥,而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實際上是來監(jiān)督郭、李二人。大軍屯兵鄴郡,各路人馬不相統(tǒng)屬,士氣低落,生生坐失了戰(zhàn)機。待史思明援軍至,唐軍大敗,落荒而逃。朝廷為了補充兵力,在洛陽以西至潼關(guān)一帶強行抽丁拉伕。
此時,杜甫正由洛陽回華州的途中,耳聞目睹了兵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景,從而寫下了震撼人心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史稱“三吏”“三別”。
次年秋天,他便離棄了這個職務,帶著全家自華州流寓秦州(今甘肅天水)。十月,轉(zhuǎn)赴同谷(今甘肅成縣),在那里住了約一個月。一家又顛沛流離,千里逃荒,于760年到達成都。他在朋友的幫助下,于郊外浣花溪畔營建了一所草堂,一家人就此安頓了下來。“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為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備嘗浪跡天涯艱虞的他,總算有了一個安居棲身之所,放筆詠懷,其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后來,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嚴武向朝廷推薦杜甫任節(jié)度使署中的參謀,授職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他就這樣又成了朝廷的命官,對此他喜形于色,常向人夸示,每每以朝廷賞賜的緋魚袋炫耀于人。后人也因其職務而稱他為“杜工部”,所居草堂被稱為“工部草堂”。
為幕僚不久,便受到同僚的嫉妒、誹謗和排擠。“苦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自由散漫慣了的他,為了這么個卑微的職位,還要忍氣吞聲,受人的白眼,他已是受夠了。765年正月,他獲準辭職,說來為幕也就半年。他又回到自己的草堂。“把酒宜深酌,題詩好細論。府中瞻暇日,江上憶詞源。”同年四月,年不過四十的嚴武因病死于成都,這對杜甫是個沉重的打擊。五月,他買舟南下,離開了他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
失去了好友嚴武,也就失去了依傍。老而多病,備受排擠,只得乘舟東下,漂泊在岷江、長江一線。月掛中天,佇立舟頭,遠眺沉思,賦詩遣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百年歌自苦
766年秋天,杜甫寓居夔州的西閣。久客孤獨,老而多病,滿頭的銀絲白發(fā),無限的悲愁之緒,他的生命注定了就是不定的生涯。768年春天,他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一個五十六歲的病弱老人,北歸無望,生計日蹙。“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雖說是客滯江漢的窘境,可他仍有積極用世的態(tài)度,后人說他“身在草野,心憂社稷,乾坤之內(nèi),此腐儒能有幾人。”
葉落歸根是人之常情和常態(tài),可他卻因戰(zhàn)火漫延而不得北歸,只能向南往衡湘討生活。“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偷生常避地,適遠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這是他769年春由岳陽往長沙的途中所作,這是一次憂郁的旅行。
出三峽后,先是飄迫湖北,后又轉(zhuǎn)徙湖南。到達潭州(即長沙)時,以舟為家,生活在江上。“湖南為客動經(jīng)春,燕子銜泥兩度新……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他借燕子比喻自己居無定所,飄蓬遁跡于江湖之上。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距他去世僅半年。詩中“老年花似霧中看”,似是白內(nèi)障。除此而外,他的另一些詩句有“肺病久衰翁”“耳從前月聾”“右臂偏枯半耳聾”等,可知他還有肺病、耳聾、偏癱和足痿等病癥。
也就是此時遇見了宮廷歌唱家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當年,他因才華卓著,聞名京城,而被歧王李范和秘書監(jiān)崔滌延請入府,共同欣賞李龜年的演唱,時值“開元全盛日”。如今在這春和日麗的時刻邂逅李龜年,可又偏偏是“落花時節(jié)”。杜甫晚年時的大唐王朝已如李龜年在《長生殿》彈詞中所唱:“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
770年四月,杜甫來到耒陽,不久就去世。唐人鄭處海在《明皇實錄》中記有此事:“杜甫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令嘗饋牛炙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新舊《唐書·杜甫傳》都從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