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敏



摘 要:磁器口古鎮坐落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下游,是一個有1000余年建鎮史的碼頭民俗文化古鎮。它為川流不息的商旅人士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居住和商業場所,見證了巴渝地區的歷史人文變遷,有著極高的歷史意義及研究價值。在研究文獻、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總結磁器口古鎮的建筑特征及建筑符號,運用皮爾斯符號學“三分法”歸納建筑符號,從符號學的角度重新研究磁器口古鎮建筑,再通過符號的語義表達,揭示磁器口古鎮建筑的內涵及特征,加深對該建筑的形式和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為磁器口古鎮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為古鎮建筑的文化傳承作相應的貢獻。
關鍵詞:磁器口古鎮;建筑特征;建筑符號學;“三分法”
人們在觀賞古鎮建筑時,就像閱讀一部酣暢淋漓的史詩。這部史詩總能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向人們訴說歷史的民俗文化和內涵。如果缺失了建筑符號,前輩們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向后人傳遞建筑的特征及其內涵。盡管如此,在當下,古鎮建筑的特征依然被人們忽視,建筑的內涵除了專業人士外更是少有人知,游客或居民們最多只是感慨中國傳統建筑的奇妙而已,建筑元素的含義及象征的意義卻無人知曉。長此以往,建筑特征如何被人們認識?古鎮建筑的內涵如何被人們理解?古鎮建筑文化是否會遺失?本文通過符號學的“三分法”清晰地闡述磁器口古鎮的建筑特征及其建筑內涵,以期為當代設計師提供保護和再利用的參考,從而使古鎮建筑的文化在民間得以傳承。
一、建筑符號學與符號學“三分法”
符號學概念最早在20世紀初由瑞士哲學家、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他將符號分為“能指”與“所指”兩個部分[1]。在20世紀50年代,意大利哲學家埃科將符號學引入建筑領域,研究建筑符號的語構、語義和語用功能,隨后被廣泛應用于研究建筑的形式、內容、意義、建筑和環境等。20世紀70年代時,皮爾斯提出符號學“三分法”,他認為符號有三種存在的方式,分別是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這三種性質貫穿了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這三種方式分別是符號形體,即圖像符號;符號對象,即指索符號;符號解釋,即象征符號。從性質上來說,符號不僅代表本體,而且涉及與對象和解釋者之間的關系[2]。它們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建筑的圖像表達和抽象的表達意義,正如皮爾斯說,是“憑借自身和所表達的對象之間的某些共同特征來指示對象的符號”。本文根據皮爾斯的符號學“三分法”理論對磁器口古鎮建筑進行解讀,并將古鎮建筑元素提取為三種建筑符號:圖像符號、指索符號和象征符號,以便從符號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磁器口古鎮建筑,深入探究其作為藝術符號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內涵。
二、圖像符號與建筑特征
圖像符號是指當人們看到該符號時便可以直接聯想到與這個符號形態或意義相關的事物[3]。本文從四種角度分析磁器口古鎮建筑的圖像符號,分別是建筑墻體特征、門窗形式、屋頂形式和建筑材料。
(一)建筑墻體特征
磁器口古鎮建筑大多采用穿斗式構架體系,如結構墻、木板墻和竹編夾泥墻。用穿斗式構造的建筑,是將穿枋沿著房屋進深方向排列的柱串聯起來形成排架,再用斗枋將各個排架縱向連接,整個立面看起來就是由眾多的木條規整地穿插而成,上半部分是在柱上架長梁,長梁上放短梁,層層向上疊,棱條直接放到梁上,由短梁傳給長梁,長梁傳給柱子,其水平方向由梁承重,豎向方向由柱承重,墻體不承重,只起圍護作用[4]。木板墻主要由枋和柱組成框,框中填木板而成[5]。該墻體防潮性好,經久耐用,看起來富麗堂皇,造價較高,因此,只在局部地方使用。竹編夾泥墻由泥巴、竹子、石灰構成,最后在表面刷上白灰(圖1),施工工藝簡單,造價低廉,深受老百姓喜歡[6]。
(二)門窗形式
磁器口古鎮歷史悠久,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外來文化和當地文化相互交融,使門窗的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大部分大門依然沿用了川東民居的大門樣式,少部分建筑保留了蠻子門的形式,這是曾經商賈富戶常用的宅門形式,門扉安裝在前檐柱之間,梁枋結構與門一體,沒有彩繪和雀替的位置,因此一般無需過多裝飾,僅留四顆門簪。文化的交融同時也使窗欞形式、造型、紋樣樣式多樣化。本文主要提取了五種紋樣形式:井字樣式欞花、冰裂紋樣式欞花、回紋樣式欞花、十字紋樣式欞花和四方紋樣式欞花(圖2)。井字欞花樣式圖案是由中國傳統文字“井”字演變而來,它也是古人取水處欄桿的形狀;冰裂紋欞花圖案來源于江河湖海結冰后的圖案,是代表大地物候變化的一種符號,同時也象征著冬去春來的新氣象;回紋欞花圖案來自于橫豎短線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回環狀花樣,形狀如“回”字,有安全回歸之意,寓意福壽吉祥;十字紋欞花圖案象征大地的經緯線,一橫代表東西方向,一豎代表南北方向,二者相加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四方紋欞花圖案在門窗中起著連接作用,其中方形代表矩,圓形代表規,二者組合在一起構成了規矩。此外,方形也有正統的含義。
(三)屋頂形式
私家建筑和商業建筑的屋頂系硬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前后兩面坡,屋頂在山墻墻頭處與山墻齊平,沒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沒有變化,整個造型比較簡單、樸素。屋頂采用青瓦,私家建筑的屋頂還增加了亮瓦,除了天井能引入光源,亮瓦也為室內增添了光亮。吊腳樓采用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屋頂形式,在視覺上為城市天際線增添了不少美感,在功能上具有遮陰避暑的作用(圖3)。公共建筑的屋頂系重檐歇山式,它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組成,上下兩檐均施斗拱,角檐翹升,木柱穿逗支撐,屋頂的瓦片由黃釉筒瓦覆蓋,脊獸作裝飾[7]。其中,鐘樓為七層八角攢尖建筑,鼓樓為三層四角攢尖建筑。
(四)建筑材料
磁器口古鎮建筑材料主要包含土、木、竹、石、瓦、草等。其中土木結構的房屋以石為基,夯土為墻,木為門窗,青瓦為屋頂(圖4);磚木結構的房屋以石為基,大土磚或青磚為墻,木為門、窗和房梁,小青瓦為頂,俗稱“土磚瓦房”或“火磚瓦房”;草木結構這類房屋一般沒有基座,用竹片或竹篾作骨架將柴草夾住,兩面敷上黃泥和草筋,風干后以白石灰刷墻面,做成竹編夾泥墻。青磚、青石、土、木等這些材料吸濕性強,能夠作用于水蒸氣,使墻的表面保持干燥,內部的竹篾或者泥土有助于保持室內干燥,且房屋的石基和柱礎砌得較高,增強了隔潮的效果。建筑材料的選擇和運用充分地顯示了前人的智慧。
三、指索符號與建筑特征
皮爾斯說:“一旦索引所指代的客體被移除,它的符號特性將立即消失。然而,即使索引的解釋物不存在,他依然不失其符號的秉性”[8]。皮爾斯提出的索引即指索符號,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城市建筑中的路標、箭頭、站牌、招牌等都屬于指索符號。本文將店鋪招牌、牌坊、指示牌提取為指索符號。
在磁器口古鎮建筑中,牌坊、燈具、招牌等不僅在功能上具有導視系統,同時還透著古樸的文化底蘊。店鋪采用了清一色的木質招牌,每個店鋪上都刻著極具特色的名字,傳統的中國紋樣與老街兩側林立的古建筑相互呼應,形成獨特的古鎮文化,不僅讓整個古鎮看起來井然有序,而且更加彰顯了古鎮的繁榮,正如“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這句詩句中描述的磁器口繁榮景象一樣。
磁器口入口的牌坊采用了黑色的瓦片,牌坊前后雕刻著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大神獸,牌坊石質細膩堅硬,浮雕十分生動??逃兄袊鴤鹘y紋飾的夾柱石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瓦片相結合,完美地詮釋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灰色的石材與暗紅的木材相得益彰,讓金色的文字熠熠生輝。
磁器口的指示牌種類繁多。入口處古典廊亭樣式的導視牌與周圍的風格統一,質樸而不突兀。部分采用原色木質的道路指示牌與做舊的銅質舊宅標識帶給人一種原生態的質感,與周圍環境相生相融,讓游客在游玩過程中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反而充滿驚喜。
四、象征符號與建筑特征
象征符號是指人們看到某些符號就可以聯想到某些特定的事物,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主要表達設計者的設計意圖與建筑物形式之間的共生關系[9]。本文通過建筑門窗圖案來分析磁器口古鎮建筑的象征符號,不同的窗欞圖案樣式象征著不同的含義:井字紋象征著吉祥,冰裂紋象征著辭舊迎新,回形紋象征著激流勇進、迎難而上的勇氣,十字紋象征著方向的指引,四方紋象征著規則,這些窗欞圖案樣式都充分顯示了古人的智慧、勇氣以及對藝術的感知力。屋頂上的不同脊獸象征著不同身份,大門的尺度、圖案、顏色分別象征著該房屋主人的身份、職業、地位。古鎮建筑的豐富內涵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讓我們可以通過建筑本身充分地了解該區域的歷史文脈、記憶和內涵,古鎮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五、結語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筆者對磁器口古鎮建筑特征符號進行了提取與總結,從符號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磁器口古鎮建筑,為磁器口古鎮建筑的保護和更新提供參考,同時幫助人們了解古鎮建筑,認識前人的智慧和建筑本身的內涵。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僅提取了部分建筑符號,還有大量的建筑特征及文化需要深入研究,希望后續研究能夠補充其他符號,或者提出新的符號學理論觀點,為磁器口古鎮建筑的符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與見解。
參考文獻:
[1][3][9]王崇恩,宋昊.晉西窯洞建筑特征符號學研究[J].地域建筑,2021(9):2.
[2][8]陳宇暄,王磊.符號“三分法”視閾下的民國女子瓷畫研究[J].藝術陶瓷,2020(8):94-98.
[3][4][5][6]李靜.四川客家民居建筑形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
[7]李燦房.磁器口古鎮的建筑裝飾研究與思考[J].收藏與投資,2021(5):99-101.
作者單位:
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