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誠昊


摘 要:根據微型公園的概念與特點,以廣陵區為主的揚州老城區微型公園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使用者對微型公園的使用需求,并通過實地調研對揚州老城區微型公園現存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以提升老城區微型公園的利用率。
關鍵詞:揚州;老城區;微型公園;公園綠地
城市建設用地日益緊張,但人們對綠色生態環境的渴望不減。相較于綜合類公園,面積更小、選址更靈活的微型公園便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隨著微型公園的飛速發展,一些城市區域的微型公園幾乎隨處可見,但利用率比較低,所以如何提升這些公園的服務質量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揚州城市面積的大小,本文將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內的公園歸為微型公園,研究區域則以揚州市廣陵區為主。
一、微型公園概述
(一)微型公園的定義
參照口袋公園的概念,口袋公園也稱袖珍公園,是指規模較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口袋公園的發展對城市環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常呈斑塊狀散落或隱藏在城市結構中,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尤其是在土地資源極其緊張的老城區地段,相較于綜合類的大型公園,口袋公園的建設更加實際,也更為合適。
(二)微型公園對城市的意義
隨著城市人口和城區面積的迅速增長,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同時市民對于公園綠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與此同時,城市內可用作綠地的區域很少,而且城市又需要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所以一些城市的土地價值甚至比公園建設費還要更高。因此,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土地,打造出高質量的微型公園。
二、揚州市居住區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揚州市城區的綠地主要有專類公園、街頭綠地、帶狀公園、綜合公園、小游園等類型。專類公園、綜合公園等綠地類型維護較好,利用率也較高。而小游園、街頭綠地等小型綠地則狀況不一,一部分小型綠地無人問津,缺乏管理。同時,可供休息的小型公園數量較少,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居民生活需要。
通過前期的調研發現,該區域的微型公園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公園缺乏娛樂場地。一些微型公園內雖配備有涼亭、健身器材等設施,但場所較為封閉,環境較差,并且長期缺乏管理,導致一部分設施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同時,一些老舊設施功能單一,缺乏交互性,使用者只有在單次或少數使用時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一旦使用次數增多后,便無法吸引使用者的興趣。
第二,景觀種類較為單一,綠化區域有限,同時座椅數量較少,無法滿足居民日常休憩的需求。首先,景觀節點較少,裝置、噴泉、雕塑等更是寥寥無幾;其次,微型公園還存在非機動車隨意停放的問題,導致人行道空間進一步縮小,甚至有的非機動車停放還占用了盲道;最后,一些居民會在非機動車道附近停留和聊天,這種長時間的停留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第三,許多微型公園千篇一律,未根據周邊環境進行特別的設計。老年人較多的小區與年輕人較多的小區附近的微型公園比較相似,同時微型公園的主題性較弱,一部分微型公園會有自己的主題,而一部分微型公園多是進行簡單的拼湊,并沒有自己的主題。
第四,微型公園與小區之間柵欄的設定雖然可以方便小區的管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住宅與微型公園之間存在很多不便,比如一些居民可能需要從住宅外面繞一大圈才可到達住宅旁邊的微型公園。
目前,揚州老城區微型公園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但是在數量足夠多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微型公園的品質和利用率是當下設計師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三、揚州市老城區微型公園的使用狀況
(一)行為觀察法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選取了公園內的一些地點,對人群行為進行了非參與性的觀察調研,研究微型公園使用者的活動行為與形式等,同時對微型公園的空間環境進行分析,調研周圍環境對使用者造成的影響等,并進行記錄與分析。筆者對使用者在使用微型公園時的空間分布進行統計,在后期可根據這些數據對微型公園的休憩場所的位置、數量等進行調整與優化,而且也方便后期對其他項目進行改造。此外,筆者還對人們在使用微型公園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進行記錄,甚至還包括一些使用者在使用時對設施造成的破壞等信息。
(二)半開放式訪談法
在進行訪談之前,要進行調查分析,并羅列出此次調查的目的與交流時可能會提到的問題,這樣才能使訪談更為流暢。筆者在訪談前將此次受訪對象進行分類,并按類別對不同的游客進行訪談。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可將受訪對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作人員,另一類是非工作人員,即游客。游客與工作人員又可再進行細分,例如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等。工作人員也可分為保潔人員、管理人員等等。要選擇不同類型的人群進行訪談,以提升訪談結果的有效性與真實性。
(三)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可以使設計師對使用者的需求有更為直觀的了解,主要涉及使用者的使用情況、個人基本資料等。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保護調研人群的隱私,避免涉及隱私問題。在進行問卷調查時,調查者可設置一些不會干擾選項的問題,由調查者獨立填寫,從而提高問卷的有效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一部分問卷主要通過網絡的形式向指定人群進行發放。
四、提升揚州老城區微型公園建設的措施
(一)加強維護管理
揚州老城區應將維護管理放在第一位。經過調查發現,有70%的人認為微型公園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維護管理方面的問題。維護管理的缺失導致微型公園內的許多座椅都需要清理之后才能使用,座椅已經老化和掉漆,如圖1所示。并且部分區域的樹枝未修剪好,導致一些樹枝會對路過的行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妨礙人們的行動,如圖2所示。此外,草地的維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草坪缺乏打理與維護,破壞比較嚴重,甚至還有亂放自行車的現象,如圖3所示。還有一些景觀小品缺乏維護,雜草叢生,失去了設計原有的風貌,如圖4所示。
針對公園缺乏維護的問題,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改善。廣陵區的負責人同志介紹說:“2018年10月,廣陵出臺了《廣陵區公園養護管理辦法》,率先實現了公園養護的制度化。”為了凸顯公園管理的多元主體和科學效能,廣陵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因地制宜、市場運作”原則,構建了“責權明確、監管分離、橫向到邊、縱向到人”的養護管理體制。然而,在實際行動中還有所欠缺,公園維護人數少、維護時長短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具有主題性的設計
微型公園規模雖小,但五臟俱全,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它,而是應以設計綜合類公園一樣的高標準對其進行設計。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不少大型公園的主題性非常強,例如三灣公園、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等等。故而,微型公園也應有自己的主題,例如醫院附近的公園可以是以“治愈”為主題的公園,功能雖是放在第一位,但僅能滿足基礎功能的公園已無法吸引人們的興趣,會導致其利用率偏低。因此,設計師應將主題性與互動性設計融入微型公園設計中,使微型公園變得更加有趣,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游玩,最大程度地提升微型公園的利用率。
(三)更加靈活的選址
微型公園的特點便是小。基于這一特征,設計師可以將許多零散的閑置空間很好地利用起來。微型公園應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閑置空間與廢棄空間,如建筑山墻的端頭、袋形走道的盡端、廢棄垃圾的堆放場等,甚至是橋下的閑置區域,都可作為微型公園進行設計[1]。經過調查發現,有88%的人認為將城市的閑置綠地開發成微型公園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約85%的人認為小區內的閑置綠地亦可開發成微型公園,同時54%的人認為學校周邊也需要有微型公園的存在,48%的人認為商場周邊也需要有小型綠地。
(四)照明設施的加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鍛煉,所以微型公園的使用已不受時間的限制,夜間使用率明顯增加,這點在商業服務區和生活區的微型公園中尤為顯著。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微型公園夜間照明明顯不足,公園氣氛比較冷清,但周邊夜間活動的人數相當可觀。因此,照明系統在滿足公園基本照明功能的基礎上,還可與周邊景觀相結合,使照明系統不僅僅是作為照明的功能而存在,同時也可作為景觀而存在。
(五)人性化設計
設計要以人為本。在對微型公園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需要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來進行設計,同時安全性與無障礙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微型公園的無障礙設施較為缺乏,有些微型公園雖配備了較好的無障礙設施,但疏于管理,導致無障礙設施已無法正常使用,并且部分無障礙通道還會被亂停放的車輛堵住,如圖5所示。
因此,設計師應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對座椅進行設計,合理地對健身器材、游戲設施等進行擺放和安置,不斷提升居民對微型公園的滿意度。
在微型公園的設計中,應使居民也參與進來,因為微型公園的使用者并不是設計師本人,而是附近的居民,所以以人為本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五、結語
筆者通過對揚州老城區微型公園進行調研,并結合理論知識總結了揚州微型公園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同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造建議。筆者認為老城區空間的緊湊性正好是微型公園發展的良好契機,在城市土地貴如金的老城區開發大型公園有點不切實際,但大部分居民又希望能對小區的空閑綠地加以應用,所以微型公園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同時,設計師也應不斷完善微型公園的設計,改善微型公園的現狀,不斷提升微型公園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楊春虹,李萌.呼和浩特舊居住區更新中袖珍公園的應用探究[J].城市住宅,2018(12):51-54.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