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梅


摘 要:推進鄉村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想推動鄉村文旅發展,就要科學育人,以人才促發展;以科技驅動創新,共享數字化發展紅利;以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書寫鄉村共建共享共富新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為例,對鄉村文旅融合發展進行研究。闡述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內涵與價值,分析下姜村在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中的實踐經驗,并提出發展對策,為共同富裕背景下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下姜村;共同富裕;鄉村文旅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以文旅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是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實踐證明,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不僅能充分“對標”人們的高品質文旅需求,還能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全面對接,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當前,部分鄉村在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這些地區可以向現今發展較為成熟的美麗鄉村學習,吸收美麗鄉村的實踐與探索經驗,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鄉村發展模式[1]。
一、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內涵與價值
(一)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內涵
鄉村文旅融合是指在秉持“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理念的基礎上,依托文化與旅游資源,使二者融合形成文化旅游產業。文化不僅能夠為旅游提供特色資源供給,還能賦予旅游歷史底蘊與詩情畫意。鄉村旅游作為當前旅游市場的“熱點”,能夠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從2009年《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到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的發布,體現了以滿足人們高品質文旅需求為目標的文旅創新發展邁向新臺階。
(二)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價值
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是“農村+文創+旅游”的發展模式,既能傳承鄉村文化,又能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在當今時代發展背景下,鄉村文旅融合對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打造鄉村振興共富樣本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第一,鄉村文旅植根農村,能夠將現有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浙江安吉縣魯家村以“兩山”理論為指導,結合農耕樂園、夜游經濟打造合理的鄉村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二,鄉村文旅以文鑄魂,利用創意IP、文創作品等有效打造鄉村文化承載空間,實現文旅產品品牌化、精品化發展。洛陽愛和小鎮結合三彩陶瓷藝術,積極打造鄉村藝術樂園文旅IP。愛和小鎮充分發揮洛陽三彩藝術的影響力,舉辦中國“當日”藝術展、全國“小手畫三彩”等活動,用“藝術+扶貧”“旅游+扶貧”“就業+扶貧”等多種方式助力鄉村振興。第三,鄉村振興能夠有效反哺文旅融合,為鄉土文脈、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注入活力,使文化產業在傳承與創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廣東東莞茶山鎮寒溪水村、山東臨沂沂水縣桃棵子村等鄉村通過紅色歷史文化助力鄉村旅游發展,傳承并發揚紅色精神[2]。
二、下姜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一)黨建引領,活化文化注入鄉村文旅
堅持黨的領導是下姜村探索文旅融合發展,實現“以紅帶綠”“以紅促旅”新模式的基石。下姜村作為五任省委書記的基層聯系點,嚴格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做好“四種人”要求,扎實推進基層黨建,充分發揮理論教育和實踐探索的雙重作用。推出省委書記在下姜村的小故事,并將“兩山”理論探索與實踐、淳安移民文化、紅色文化等作為鄉村的特色,創建黨性教育、群眾觀教育實踐基地;串聯薛家源碼頭、抹茶莊園、智蜂小鎮等綠色發展基地,打造“拿得出、叫得響”的旅游文化品牌。下姜村將黨建聯盟常態化,并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紅色驛站,把“治理經”“致富經”帶進村級黨組織,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加快共富進程(圖1)。
(二)軟硬兼施,提升鄉村文旅公共服務水平
依據“區域統籌規劃”原則,下姜村明確發展定位,實行軟、硬件設施兩手抓政策,努力提高鄉村旅游市場服務水平。一方面,下姜村以上級黨委資金投入、技術支持、社會環境改善為著力點,對標“千萬工程”,完成拆危拆舊、公路改造、河道治理等村莊整治項目;另一方面,下姜村從平臺、資源、機制、品牌等方面入手,鼓勵科技特派員入村,編制美麗鄉村建設指導手冊和旅游服務準則,幫助工作人員實現物質與精神的提升。下姜村也被人們譽為“夢開始的地方”(圖2)。
(三)綠色轉型,繪就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下姜村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圖3)。下姜村在發展毛竹、茶葉、水稻等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形成了七月葡萄、臘月草莓、三月桃花的“四季果園”農旅融合產業。此外,下姜村注重市場聯結,設立農產品專柜,收購特色農產品,并推動下姜村農產品進駐政府食堂、超市和星級酒店;利用農商銀行豐收驛站直播間擴大品牌效應,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下姜村的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能源。
(四)整合資源,高質量推進未來鄉村建設
淳安縣以省委提出的“跳出下姜、發展下姜”要求為指導,并結合下姜村和周邊村落的實際情況,按照“大融合、大手筆、大治理”“平安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品牌共塑”的要求,充分發揮下姜村的示范作用,推進區域聯動發展;組建起包括楓樹嶺鎮、大墅鎮20多個行政村的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圖4);成立大下姜振興發展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大下姜”品牌矩陣;著力構建“強村帶弱村”“先富帶后富”“區域融合帶動”的幫扶機制,鼓勵條件較好的農戶與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抱團發展;加強與周邊鄉鎮在培訓、旅游、產品推介、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合作,推動醫療衛生、社會治理、應急救援等服務的發展,為文旅融合提供先決條件,形成區域聯動、城鄉融合的發展格局。
三、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
鄉村文旅融合既是文化繁榮工程,也是經濟富民工程。因此,在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階段,相關部門要科學創新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傳承鄉土文化,發揚勤勞致富的精神[3]。
(一)科學育人,以人才促發展
人才是推動各個行業發展的核心力量,鄉村文旅融合發展要想有突破,人才支撐是關鍵。因此,相關部門要重視對人才的引進與培訓。首先,黨員干部要發揮“領頭雁”作用,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帶領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其次,要培育更多“土專家”型、“燕歸巢”型、科技型人才,充分發揮長效管理的作用,用青年返鄉創業帶動旅游業發展,提升鄉村經濟水平。最后,要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引進方案,如引入文旅設計IP達人、科技特派員、職業培訓專家等,為其打造實質性獎勵機制,改善當地的就業結構,加快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助力新時代旅游發展。
(二)科技賦能,共享數字化發展紅利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鄉村可依托網絡優勢,實現數字化轉型。一是利用“云技術”實現農業生產過程自動化運行和管理過程數字化控制,把農民從傳統的農事中解放出來,也為鄉村旅游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二是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旅游業,并加速推進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的發展,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保障。三是運用數字技術,實現對鄉村環境要素的數字化采集、存儲和分析,構建區域公共品牌生態優品,助力生態旅游資源以價值形式、產品形態參與市場配置;實現生態價值的合理轉換,構建產供銷協同的農業數字生態鏈,推動特色集群數字化發展,加速產業融合式創新,開啟數字經濟新引擎。四是在碳中和共識下,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展“兩山”轉化通道,打造鄉村低碳產業體系。五是打造高質量消費供給體系,夯實基礎設施建設。供給端利用信息技術連接各類服務,實現線上線下數據互通,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消費體驗。六是打造旅游前、中、后流程。旅游前,相關部門可聯合影視制作機構、賽事策劃機構構建旅游IP產業鏈;旅游中,相關部門可運用VR技術打造智慧景區、智慧酒店,從而給游客帶來沉浸式的互動體驗。旅游后,相關部門可根據反饋,優化服務質量,增強消費者黏性[4]。
(三)產業融合,書寫鄉村共建、共享、共富新篇章
鄉村文旅的高質量發展,對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文旅發展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資源整合以促進產品創新,優化旅游服務模式,提升產業融合水平,豐富文旅消費新業態。首先,從產業價值鏈來看,功能互補的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之間可以通過產業價值鏈的互動延伸實現產業融合。在此基礎上,將具有密切聯系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通過重組構建產品和服務創新的融合模式,滿足游客對愉悅性的深層次需求。其次,以文化基因為核心,以創意和再生設計為手段,對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人文、產業等資源進行整合;著重推進紅色旅游、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等已有融合業態提質升級,著眼推廣研學旅游、康養旅游和婚慶旅游等個性小眾新業態;構建具有特色的文旅小鎮、文旅產業園區、文旅度假區和精品文化旅游帶。最后,縱深推進多地產業協作、產業數字化,形成農旅融合新業態;運用好鄉村資源,在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基礎上創建一批城鄉融合項目,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參考文獻:
[1]張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形成邏輯與路徑選擇[J].南京社會科學,2021(7):157-164.
[2]王昆欣.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展現文旅擔當[N].中國旅游報,2021-08-24(3).
[3]李倩.鄉村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基于設計視角的創新思考[J].文化遺產,2021(4):144-151.
[4]劉坤,陸健,劉希堯.抱團發展“大下姜”共同富裕“浙”里行[N].光明日報,2021-08-04(1).
作者單位:
中國計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