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杉


摘 要:城市公園是一個城市精神面貌的象征,而環境導視系統是公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導視系統具有指導、傳達、定位的功能,可以很好地營造公園的整體氛圍,突出公園的主題特色。揚州地處江蘇省中部,位于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揚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以揚州民俗文化為導視系統的設計主題,可以更好地向揚州本地市民和外來游客傳達揚州當地的風俗特色,有利于傳播揚州的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揚州民俗文化;三灣公園;導視系統
一、民俗文化與公園導視系統的關系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民間群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群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近年來,我國非常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而民俗文化也包含了非物質文化。民俗文化既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種重要的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對研究我國古代民俗具有重大價值。
(二)相關設計實踐
學者徐軍在《地域文化符號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初探》一文中提到:“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內,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的獨特文化現象,是當地的窗口和名片,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學者楊愷雯在《揚州民俗文化元素在旅游導視系統中的應用設計》一文中將揚州民俗文化與當地旅游相結合,以多樣的表現形式展現揚州民俗文化的精髓。
通過搜索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地方景區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是比較熱門的研究話題。因此,揚州三灣公園導視系統除了可以融合大運河文化之外,也可與揚州的其他優秀民俗文化相結合,舉辦具有揚州獨特魅力的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景區,恰當地使用揚州特色民俗文化,從而使三灣公園具有獨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游玩。
(三)揚州民俗文化的梳理
揚州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城市,是一座運河名城。揚州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一段,便利的水利交通推動了揚州與不同地區文化相互交融,使揚州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兼收并蓄,形成了獨特且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者趙昌智在《揚州文化通論》一書中系統地對揚州文化進行了概述,包括物質形式、文藝形式等,如城鎮、建筑、園林、街巷等。其中,文藝形態,如戲曲、書畫、工藝等;觀念形態,如人文精神、風俗民情等。并且他還將揚州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即學術層次,如揚州學派、太谷學派等;藝術層次,如揚州八怪、揚州評話等;技術層次,如揚派盆景、揚州三把刀等。
在戲曲方面,揚劇以本土文化揚州花鼓戲、蘇北香火戲、民歌小調為源頭,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審美性,能很好地傳達揚州地區的文化觀念和審美風尚。揚劇的代表作品有《玉蜻蜓》《百歲掛帥》《王昭君》《鴻雁傳書》等。
在工藝美術方面,沈蕙蘭所著的《揚州八刻》一書將揚州的雕刻藝術分為漆雕、玉雕、竹雕、木雕、牙雕、瓷刻、磚雕、骨雕、角雕、核雕、剪刻紙等藝種。揚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局編撰的《揚州工藝美術志》一書對揚州工藝美術進行了系統梳理,將揚州工藝美術進行分類以及歷史追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種類有刺繡、剪紙等。
二、揚州三灣公園導視系統現狀的調研
(一)三灣公園的概況
揚州三灣公園位于古運河南部,古稱“三灣子”,體現了古代工匠杰出的水利工程設計。三灣公園近年來已經發展為國家4A級景區,并致力于發展成與瘦西湖相對應的旅游景區。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三灣公園目前對于文化特色方面的挖掘還有所欠缺,沒有做到深入挖掘,無法體現出三灣公園的獨特性。學者馬燕萍在《基于地域文化的三灣片區景區提質研究》一文中提到揚州公園數量呈爆炸式遞增,出現了“百園一面”的現象,削弱了運河三灣景區的鮮明個性和獨特價值,同時地方文化弘揚力度不足,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不夠豐富。因此,三灣公園應融入揚州地域傳統文化,將揚州傳統文化與古運河的歷史文化相互融合,從而成為宣傳大運河文化和揚州傳統文化的強有力的文化輸出渠道。
(二)實地調研與統計研究
1.定性觀察與訪談
在對三灣公園的實地考察過程中,筆者發現三灣公園的導視系統是比較完善的。雖然三灣公園標識運用了運河元素,但并沒有運用揚州其他文化元素,因此該標識略顯單調,無法突出公園特色。三灣公園標識的主要材料為金屬、石材、木材,標識的色調以深棕色和石料的天然色為主。木材作為天然材料,更易于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金屬材料的可塑性較強,但會出現易氧化的情況。石料堅韌且不易被破壞。運河三灣公園的標識種類及標識元素如表1所示。
2.調研問卷的設計與統計
問卷內容主要圍繞三灣公園導視系統的使用情況進行設計,發放問卷的方法主要為兩種:線上發放和線下發放。三灣公園的主要游客除了有本地居民之外,還有部分外地旅游人群。為了提高問卷的科學性、真實性、有效性,筆者向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群發放了問卷,問卷內容設計也盡可能地做到全面,發放問卷的數量也符合一定的要求。
(三)問題歸納與解析
導視系統的設計不僅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還可以傳達出獨特的文化特征,它是表現運河文化和揚州文化的一種形象手段。
通過實地考察發現,三灣公園運用了大量的運河相關元素,緊扣公園主題。三灣公園雖然很好地表達出了運河元素,但沒有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未突出揚州的特色文化。因此,應將運河元素與揚州民俗文化相結合,提升公園文化內涵,實現運河文化與揚州文化的相互交融。
三、三灣公園導視系統的民俗文化立意
(一)民俗活動融入空間布局
經考察發現,三灣公園的一些場地可以用來舉辦一些大型活動(圖1),所以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空間,在節假日舉行揚州傳統音樂、曲藝類表演等活動,如邵伯秧號子、古琴演奏、揚州木偶戲、揚州彈詞等。同時,還可以將這些優秀文藝表演形式與當代流行文化相結合,并賦予它們新的精神文化內涵。在節假日中,可為當地居民、外來游客提供優秀的傳統文化表演,這樣既能使本地居民更有地區歸屬感,又可以使外地游客對揚州傳統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認知。
(二)民俗符號的再提煉
在揚州眾多著名的工藝美術種類中,揚州漆器是較為出類拔萃的一種。揚州漆器具有2400多年的歷史,與揚州的歷史幾乎同時形成。揚州傳統漆器起源于戰國時期,興旺于秦漢,鼎盛于明清,發展于當代。揚州漆器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與發展,不同種類的工藝品也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得到豐富。揚州漆器制作技藝主要有點螺工藝、雕漆工藝、雕漆嵌玉工藝、刻漆工藝等,漆器產品主要包括屏風、地屏、掛屏、臺屏、衣柜等。揚州漆器流傳至今體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發展,漆器產品主要選擇各種木、漆、灰、牙、玉、石、骨、金、銀、貝等千余種優質材料為原料,運用涂、髹、磨、繪、勾、填、雕、刻、鑲、嵌等工藝手法進行制作,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因此,可以將漆器工藝運用到導視標識設計中,通過漆藝表現出的視覺效果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將漆藝與大眾審美相結合,促進三灣公園的文化傳播。同時,還要借鑒和參考問卷調查中的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從而更好地了解大眾對此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并以此為基礎來調整導視系統設計的重點和方向。
四、結語
在導視系統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充分了解和梳理揚州傳統文化,靈活運用文化元素,并結合現代審美觀念,深入挖掘豐富多彩的揚州民俗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將其與城市公園的建設融為一體,從而設計出符合當代審美的標識作品。導視系統是一種公共設施,肩負著提供基本功能和文化傳播的雙重作用,因此可將它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傳統地域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導視系統還是連接大眾和城市文化關系的精神紐帶,所以設計師應基于導視系統的導向功能,融合揚州獨有的民俗文化,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同時,各個城市也可以利用公共空間來傳播當地民俗文化,加深人們的民族認同感,提升文化城市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徐軍.地域文化符號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3(22):52.
[2]楊愷雯.揚州民俗文化元素在旅游導視系統中的應用設計[J].中國包裝,2019(8):29-32.
[3]趙昌智.揚州文化通論[M].揚州:廣陵書社,2011.
[4]沈惠蘭.揚州八刻[M].揚州:廣陵書社,2006.
[5]馬燕萍.基于地域文化的三灣片區景區提質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0):291-292.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