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濤
布白,是中國畫的靈魂,是平面藝術的美學高度,亦是衡量一位畫家實力的試金石。布白之美,是畫家綜合修養的體現,更是通透心靈的旋律。布白,是在起筆之時就開始的排兵布陣,是畫之生機旺盛的根源。一幅畫作的創作過程,猶如一個人的圍棋,只是里面沒有咄咄逼人的殺氣,有的只是暈染的勃勃生機。一幅氣韻生動的中國畫,就是一曲無聲旋律的譜寫和翩翩舞姿的重視。每一筆都是一個節點,每一條線都可以感受到高亢與低沉的樂點起伏。而這些,都離不開巧妙的布白。
布白非留白,但是布白包含留白。從文字意義上來講,中國畫所講的留白確實不如用布白形容更貼切和更容易被理解。起筆時留下的空白處是留白,重色壓淺色積出來的部分淺色也是留白。一幅畫常常留有大塊的空白,這大塊空白能否處理得好,至關重要。有經驗的畫家,作畫時都很注意留大空白。在中國繪畫中,空白,是形象的組成部分,也是形象的延續與衍生狀態。它不僅與具體物象息息相關,而且在襯托了主體的同時也使畫家的創造過程可以發揮最大的主動性。空白在構圖中與物象是一種虛與實的形態關系,這是中國繪畫對空白把握的關鍵。
中國畫的黑白,好比陰陽,而畫面中的大色塊關系和小色塊關系就是陰陽中的陰陽,從而步步生機。中國畫構圖的空間感,也是憑一陰一陽——即一虛一實的流動節奏來表達,這是中國繪畫特有的空間境界表達法則。因此,通過空白的布置,虛實相生,主動利用虛的空間布置去承擔畫面的造型任務,有著豐富的內涵。虛空中傳出動蕩,空白中透出幽深,即筆墨所未到,亦有靈氣空中行。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于無筆墨處;肆力在實處,而索趣在虛處。唐人詩句“無字處皆有意”,即是對此絕妙的詮釋。

《瀟湘風竹圖》清·李方膺 紙本 162cm×46cm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