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紅葉 沈維進
臨帖初期,應當先過“點畫關”,即把筆法寫得“精準醇熟”;其次,再過“單字關”,選擇字帖中有顯著特點的字,認真對臨,直至能夠背臨;再次意臨,即在對臨準確的基礎上,有目的地進行創作性地臨寫,變化和豐富拓本中字的筆法,調整單字的筆畫、字形,使之點畫更精到、字形更有情趣,總之更有藝術性。這一步要謹慎,要具備審美能力,不可因盲目過度地改變而失去原帖的本來面目。更不能以對臨不準、背臨不過而自謂“意臨”。
意臨只能進行微觀的調整,還要體現原帖的本質,如“四”字框內的點畫調整,使之中心偏移;“平”字兩對點的上下挪移,使之與上下兩橫破平;“此”字右側的回收,使整字更為平穩;“文”字橫畫的尖起和弧度變化,打破板滯;“行”字短撇的角度調整,以豐富姿態;“盛”字“皿字底”的左移,形成重心偏移;“圣”字三橫之間部件的輕盈,以突出輕重對比;“譽”字重心的右移,產生動態變化;“廉、尉”字橫線左高右低的線向變化,以出奇制勝;等等,都無不在細微之處體現用心。

臨寫《鮮于璜碑》 沈維進

漢字演變遵循不斷便捷、不斷規整的規律,而從藝術的角度看,則應要求筆法不斷豐富,字法不斷完美。書法藝術的生命在于點線的書寫性,即書寫中水平運動和提按(起伏)運動的不均衡性。其實,一筆“雁尾橫”,不但有從起筆到收筆中的“重輕重”,還有行筆中的“慢快慢”。具體到點畫中,一般起筆慢,行筆快,收筆慢,轉折慢。一言以蔽之,盡在“造型”之慢。在結字中,則主筆慢,輔筆快,其目的是主次分明。所有這些,在臨帖時要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