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祥
黃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字映齋,河北蠡縣人,著名中國畫畫家、收藏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他師從韓樂然、趙望云,曾多次深入甘肅、青海、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創作了大量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繪畫,尤精速寫,擅長創作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主題性巨作。曾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黃胄在藝術上遵循“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主張藝術創作要從生活中找尋靈感。參軍入伍后,黃胄在部隊上做美術編輯,為了真切地展現少數民族地區軍民的生活風貌,他經常赴甘肅、陜西、青海、新疆等地寫生采風。在此期間,他一邊體驗生活,一邊收集素材,創作了大量速寫作品。由此,速寫作為其藝術生命中的最大基調,成為貫穿其一生的功課。他的速寫有很強的創作性,每一幅作品都可看作是一件完整的創作。通過不斷的寫生,他把速寫的觀察與表現方法融入中國畫創作中,使其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加貼近現實和生活,實現了國畫表現形態的現代轉型。
《洪荒風雪》創作于1955年,原題為《柴達木風雪》,畫面描繪的是一隊地質勘探隊員騎著駱駝于狂風暴雪中艱難跋涉的場面,創作靈感來源于畫家青藏公路之行的切身體會。畫面左側題曰:“于青藏公路之格爾木,一九五五年春黃胄作”,體現出很強的時代印記。1954年12月,青藏公路全線通車,黃胄跟隨慰問團到拉薩體驗生活并參加了通車典禮,在返途時,他和同伴們在大雪彌漫、狂風肆虐的戈壁灘上艱難行進數日,正當疲憊不堪之時遠處突然傳來輕微悠揚的駝鈴聲,近前看到一行騎著駱駝的地質勘探隊,大家精神為之一振。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就來自一剎那的感動:當建設新中國的熱情與大自然的惡劣環境相碰撞時,駝鈴的叮當聲和冬不拉的悠揚聲融匯成了激勵建設者們勇于奮進的號角。此時畫家心潮澎湃,創作的沖動瞬間點燃。對于當時的黃胄來說,也許只有畫筆才能深情地記錄下眼前的所見、所聽、所感,進而表達自己難以抑制的情感。后來,他在自己的創作回憶中曾談到此圖:“我敢于畫畫,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畫的。如畫《洪荒風雪》,是在格爾木看見上百個地質勘查隊員,在那樣廣闊的土地上艱苦勞動,我激動得不得了。”正是得益于畫家當時的深切感受,才催生了這幅振奮人心的佳作。1957年,《洪荒風雪》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得金質獎章。

《洪荒風雪》黃胄 紙本設色 73.4cm×117cm 1955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此作構圖飽滿,色墨相融,意境深邃。在視覺感受上,畫家以仰視的角度突出表現了地質隊員騎著高大駱駝于風雪彌漫之中行進的偉岸形象,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在空間處理上,畫家摒棄了中國畫創作傳統技法中留白的使用,通過灑礬鋪底的方式將風雪漫天迷人眼的氣氛烘托得極其到位;同時借用西方繪畫中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使蜿蜒前行的駝隊由大及小、由近及遠,漸漸虛化而去,營造出開闊的空間感。在畫面物象的刻畫上,人物以彩墨速寫而出,用筆奔放,熱情洋溢的表情伴隨著彈奏的喜悅,同惡劣的風雪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將地質隊員們不畏艱險、苦中作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駱駝的刻畫細膩寫實,其頸部的鬃毛蓬松飄逸頗具質感,與地質隊員身上的羊皮大襖形成呼應,同時其雄壯健碩的軀體猶如高大的山峰堅定地屹立于漫天風雪之中,帶領地質隊員們勇毅前行,彰顯出畫面的莊重感;右下角俯首嗅路的黑狗,又為畫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畫家通過對畫面整體氣氛的營造,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地聽到回蕩在這茫茫戈壁灘的暴風雪中地質勘探隊員們的歡快歌聲,彰顯出全國各族人民全身心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昂揚斗志和時代風采,體現出新時代奮斗者真實自然卻又不平凡的豪邁和壯美。觀《洪荒風雪》一作,我們既能感受到黃胄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現代意識和現代繪畫的表現形態,同時亦為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們不畏艱難、勇于奮斗的精神而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