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孫靜濤,張臘梅
唐山市婦幼保健院放射科,河北 唐山 063000
患者,女性,34歲,無誘因出現下腹痛伴尿頻2個月,超聲發現盆腔包塊9 d。查體:下腹略膨隆,可觸及一約18 cm×16 cm大小的包塊,其上緣平臍,活動可,輕壓痛。各項化驗檢查均正常。腫瘤標志物系列:糖類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為710.20 U/mL,CA19-9為56.80 U/mL,其余正常。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未查見上皮內瘤變細胞及癌細胞。
影像學檢查如下。① 盆腔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子宮前上方巨大混合回聲包塊,與子宮底肌層相連,其內多發無回聲區(圖1A);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包塊內可見源于子宮底豐富的血流信號;血管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RI):0.44。② 多層螺旋計算機體層成像(multisliecs helie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平掃及增強顯示:下腹及盆腔見不規則橢圓形巨大囊實性腫塊,與子宮底分界不清,大小約17.2 cm×6.9 cm×17.3 cm,其內密度不均,結構雜亂,CT值為20~70 HU(圖1B);增強掃描見實性部分不均勻明顯強化,CT值為60~102 HU(圖1C);動脈期見腫塊血供豐富,主要由子宮底與子宮動脈延續的雜亂無序的較多新生血管供血,腫塊右上包膜部分由一異常動脈供血(腹腔干發出、繞行肝下緣、沿右側腹壁內側下行并分支于腫塊包膜)(圖1D)。
手術及病理學檢查:① 術中見盆腔巨大腫物約17 cm×15 cm,囊實性,表面血管密布,右側緣與部分大網膜實性粘連,左側緣與部分側腹膜粘連,下緣與膀胱壁緊密粘連,探查腫物來源于子宮底部,有蒂,蒂寬約3 cm×2 cm。雙側附件外觀正常,盆腔內無腹水。行腫物切除術+部分大網膜、腹膜活檢術。肉眼所見:灰黃腫物,切面實性灰白,質嫩。② 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子宮性索樣腫瘤(uterine sex cord-like tumor,USCLT)(圖1E),(左側腹膜)見有瘤累及。免疫組織化學顯示鈣視網膜蛋白(calretinin,+)(圖1F)、平滑肌肌動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結蛋白(desmin,+)、CD99(局灶+)、α-抑制素(-)、CK(+)、HMB45(-)、Ki-67增殖指數(10%+)、CD10(局灶弱+)。
圖1 USCLT超聲與CT圖像及病理學表現
USCLT又稱為類似卵巢性索組織的子宮腫瘤,腫瘤主要成分為類似卵巢性索樣組織,曾被歸類為子宮卵巢樣性索樣腫瘤Ⅱ型,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將其歸為子宮雜類腫瘤,2014年WHO又將其劃歸為子宮內膜間質及其相關腫瘤[1],其生物學行為系良性或低度惡性。多見于生育期或圍絕經期婦女,相關文獻[2]報道該疾病就診中位年齡為49歲,其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主要有下腹部不適或疼痛,陰道不規則流血,也可無自覺癥狀;可伴有內分泌異常,曾有患者術前甲狀旁腺激素降低而術后升高的報道[3]。本例患者腫瘤標志物系列中CA125及CA19-9均明顯升高,可能與腫瘤內大量類似卵巢性索樣組織有關,這對判斷其惡性程度有參考價值。
本例USCLT瘤體內部密度不均,結構雜亂,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強化部分形態不規則、無規律、程度不同,不強化部分呈邊緣光整的類圓形囊性改變。腫瘤有異常豐富的血供:CDFI示包塊內有起源于子宮底的豐富血流信號;CT動脈期見自子宮底與子宮動脈延續的雜亂無序的繁多新生血管供血,腫塊右上包膜區見發自腹腔干的異常供血動脈。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惡性征象,同時伴腫瘤標志物明顯異常,診斷惡性腫瘤不難。邊緣光整囊變及雜亂血管可能為USCLT的特征性表現,而術前確診此病還需排除以下腫瘤:① 子宮肌瘤,起源于子宮平滑肌,是育齡期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一般邊界清楚,超聲呈低回聲及漩渦狀不均質回聲[4]、CT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強后內部密度不均,可見螺旋狀及層狀改變[5];腫瘤周邊血流較稀少,呈環狀或半環狀;腫瘤周圍常可見假包膜。② 子宮肉瘤,是一種具有高度侵襲性的惡性混合性腫瘤,起源于子宮平滑肌或內膜間質,早期即發生轉移,腫瘤與子宮肌分界不清、易發生壞死囊變,呈囊實樣不均質或蜂窩狀回聲。有研究[6]稱當子宮肉瘤直徑大于8 cm時囊變率高達81.8%。腫瘤內部及周圍血流豐富且血流阻力低,血管排列雜亂、分布不規則且管徑粗細不一,彩色“鑲嵌樣”血流有一定特征性[7]。③ 子宮內膜癌,好發于絕經后女性,病灶局限于子宮內膜僅表現為子宮內膜增厚、可伴回聲不均及宮腔內積液;腫瘤進展迅速,有大量雜亂的新生血管[8],易侵犯宮頸及周圍組織、遠處轉移,相對較易鑒別。
USCLT目前被視為低度惡性潛能腫瘤,具有多種上皮和間質生長方式,可有邊緣浸潤、周圍血管及淋巴管受累,少數患者可復發和發生轉移[9],一般預后良好。目前治療方法主要采用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后隨訪。術前影像學檢查可以提供腫瘤大小、范圍等信息并明確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