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克,劉 昕,王安軍,馬 騰,王艷軍,李 昊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超聲科,河北 保定 071000
患者,男性,28歲,因“左側睪丸腫脹不適約1年,疼痛持續加重約1周”來院就診。查體:陰囊外觀正常,皮膚溫度正常,無明顯紅腫,左側睪丸腫脹明顯,中上極觸及長約3 cm的硬性腫塊,觸痛明顯。常規二維超聲檢查:正常右側睪丸徑線約4.9 cm×3.6 cm×2.3 cm;病變左側睪丸徑線約5.8 cm×4.5 cm×3.3 cm,中上極探及一大小約4.4 cm×4.0 cm×2.8 cm的實性中低回聲腫塊,形態欠規整,呈大分葉狀,邊界尚清,內部回聲不均,并見片狀低回聲區及條索樣高回聲(圖1A)。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腫塊內可見較豐富血流信號,Alder Ⅱ級。脈沖多普勒(pulsed-wave Doppler,PW):呈低速、低阻型動脈樣血流頻譜,收縮期流速約11.50 cm/s,舒張期流速約5.65 cm/s,阻力指數為0.51。剪切波彈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左側睪丸腫塊彈性成像呈黃藍相間表現,硬度不均性增高,最硬處平均楊氏模量值(Mean值)為19.9 kPa;周邊正常睪丸組織彈性成像為均勻藍色,Mean值為2.4 kPa(圖1B)。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靜脈注入造影劑聲諾維(SonoVue)后,左側睪丸中上極腫塊17 s后開始增強(左側睪丸正常組織30 s后開始增強),30 s后達到高峰,增強強度高于周邊正常睪丸組織,呈均勻高增強模式(圖1C),58 s后開始消散(左側睪丸正常組織50 s后開始消退),120 s腫塊仍呈高增強狀態,腫塊增強方式為“快進慢退、均勻性高增強”。匯總上述各超聲技術,腫塊征象為不均質實性腫塊,質硬,富血供型腫瘤樣CEUS表現,考慮睪丸精原細胞瘤可能性大。行左側睪丸切除術,術中見左側睪丸中上極腫塊呈灰白色,邊界清晰,與周邊組織無明顯粘連(圖2A)。術后腫物組織病理學診斷為經典型精原細胞瘤(圖2B)。
圖1 睪丸經典型精原細胞瘤超聲聲像圖
圖2 睪丸經典型精原細胞瘤術中標本及病理學圖像
睪丸腫瘤雖僅占人體惡性腫瘤的1%,但近年來中國睪丸占位性病變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依據1998年推出的睪丸腫瘤組織學分類標準,睪丸精原細胞瘤屬于原發性生殖細胞腫瘤,好發年齡為30~49歲,發病原因不明。研究[1]認為睪丸精原細胞瘤可能與內分泌、隱睪及遺傳有關,大多預后良好,復發報道較少見。
超聲新技術的發展使腫瘤的精準診斷成為可能,而既往的常規超聲檢查只能定性分析腫物。研究[2]報道在常規二維超聲的基礎上應用SWE及CEUS技術能進一步量化腫物相關數據,豐富腫塊的特征信息,顯著提高良惡性腫塊的診斷準確度,甚至初步實現部分疾病的病理學診斷。本例患者為經典型精原細胞瘤,屬于較常見的睪丸精原細胞瘤亞型,占總數的82%~85%。需要鑒別診斷的睪丸惡性占位性病變有睪丸淋巴瘤、睪丸畸胎瘤及睪丸間質細胞瘤等,其中睪丸淋巴瘤二維超聲常表現為患側睪丸明顯增大,體積約為正常睪丸2倍,質較硬,睪丸內腫瘤回聲多不均勻,CDFI提示豐富血流信號,CEUS常表現為“快進快出、均勻性高增強”[3]。睪丸畸胎瘤分類中二維超聲圖像易混淆的為睪丸表皮樣囊腫,研究[4]指出其多表現為實性回聲腫塊,SWE圖像常顯示腫塊質較軟,CEUS表現為“腫塊內無增強”。睪丸間質細胞瘤臨床發病率較低,文獻[5]匯總了13例病灶超聲學特征:二維超聲常表現回聲不均勻的實性低回聲結節,質較硬,多數結節最大徑<1 cm,且位置多遠離睪丸周圍靠近白膜的睪丸中心;CEUS常表現為“快進快出、均勻性高增強”。綜上,超聲多技術的聯合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辨別睪丸腫瘤的性質和類別,為臨床初步診斷提供影像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