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華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遼寧大連 116110)
新建吳忠—中衛城際鐵路第三項目經理部施工起訖里程為DK33+560—DK58+772.77,全長25.213 km。其中,跨滾紅高速特大橋跨擬建京藏段設置為(60+100+60)m 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箱梁橫向懸臂長5.8 m,懸臂端翼緣厚49.8 cm,采用三角掛籃懸臂施工技術。
掛籃采用的是三角掛籃,結構組成包含五大部分,分別為主梁承重系統、底板及懸吊系統、滑梁系統、后錨及行走系統、模板系統(圖1)。通過多類結構的共同組合構成的三角掛籃剛度較大、承載能力較強,且有利于施工作業的順利開展。

圖1 掛籃示意
工藝流程:張拉→松側模和底模→安裝軌道→掛籃移動至指定位置→設置后錨→檢測并調整模板→質量檢驗。按照該流程有序推進施工進程。
在實際施工中,在梁段頂面找平,經測定后確定軌道的具體安裝位置,將合適規格的墊枕和軌道安裝到位,再脫模(拆除時注重防護,避免混凝土結構受損),用倒鏈滑車將底模吊掛在外模走行梁上,再將主構架后錨松開,在千斤頂所提供的牽引作用下,使掛籃、底模架、外側模共同向前移動,使其可以精準到達下一節段處,再按照要求錨固在軌道上。
此后,將后吊帶安裝到位,并吊起底模架,將外側模走行梁后吊架安裝至指定位置,若無誤則解除前一梁段的后吊架,經過移動操作后使其精準到達兩端預留孔道處,以便安裝,隨后解除另一個。經前述操作后,若走行梁可精準就位,則檢測外模板和底模標高,并根據實測結果做靈活的調整。內模只有在底板和腹板兩部分的鋼筋綁扎均完成后方可拖出,再封端模。
通過滾輪的應用,可以使三角掛籃主桁架順暢地在預設的軌道梁上滑動;考慮到掛籃的移動要求,在桁架支座與滑道梁間設四氟滑板,該裝置的應用,可減小掛籃前行過程中的摩擦阻力。四氟滑板安裝如圖2 所示。

圖2 四氟滑板安裝示意
通過前支座的應用,將主桁前端穩定支撐在滑道梁上,以便有效承受滑道梁表面產生的反力。掛籃前移由手拉葫蘆控制,以保證前移量的合理性,掛籃移動至指定位置后再予以固定,避免其發生滑移[1-3]。
掛籃前移是一項精細化工作,操作時應注重對細節的把控,主要有:下放底籃時,需要有效控制各千斤頂,使其同步運行,做到均衡下放;加強現場安全管控,操作面下方不許站人,以免造成損傷;軌道鋪設位置必須具有精準性,同時需保持穩定,不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偏移;四氟滑板需穩定在桁架前支座下,同時位置應具有準確性;T 構兩側的掛籃需同步推進,掛籃的前后位置差不可超過20 cm,且同一只掛籃的梁片桁架應具有一致性,其走行過程中產生的前后位置偏差不可超過5 cm。
按照“內模骨架及內模→側模→底模→主桁架”的順序拆除,期間加強防護,不可損傷周邊的其他構件。吊帶系統及行走錨固系統在掛籃拆除過程中交叉操作,利用卷揚機將側模和底模吊放至指定位置,主桁架則先退至墩位周邊再利用吊機進一步拆除,將產生的零部件分類堆放到位。
掛籃拼裝結束后,確定各段底模板的標高,該值的確定需綜合考慮掛籃彈性變形量(在預壓過程中測得)、上拱度兩項關鍵指標。根據確定的底模標高予以調整,此后再進一步調整外側模和內模。各類模板必須精準安裝到位,同時需具有穩定性,相鄰模板緊密結合,以免在混凝土澆筑期間漏漿。
模板的安裝要點:
(1)底模:測放底模的邊線,以此為控制基準,將底模安裝到位;此外,根據測量的彈性變形量有效控制底模的標高。
(2)側模:綜合考慮設計標高及線形監控預抬高值,根據兩項數據推算側模頂標高,結合實際情況,對模板走行梁前吊桿做靈活的調整,準確確定模板的高度。立模時需有效控制中線,避免出現偏移。
(3)內模:內模的安裝安排在底模和腹板的鋼筋、預應力筋均綁扎完成后。內模含兩部分,即內模架和鋼模板,設置時利用螺栓穩定連接內模鋼模板,并利用拉桿穩定連接內模和外模,以保證模板的穩定性。在支立內模時,按照1.5 m 的間距預留活動窗口,將該部分作為搗固預留孔洞,以便在后續澆筑混凝土時可快速振搗。待下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及時利用鋼板做封堵處理;此外,在已安裝到位的鋼板的外沿粘貼雙面膠,起到密封的作用。
(4)端模:端模安裝時,利用拉桿式槽鋼予以加固處理;并在槽鋼與模板間增設木楔,通過該裝置的應用,保證模板的穩定性。
混凝土澆筑是重點施工環節,同時也是質量控制中的關鍵對象。澆筑采用2 臺泵車聯合作業的方法,從一側底板與腹板連接部位開始澆筑,此后再轉至底板,完成該部分的澆筑作業;待底板與腹板接頭部位混凝土的實測強度達到要求后澆筑腹板混凝土,最后澆筑頂板混凝土。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采取振搗措施,以便減小混凝土內部的空隙,提高其穩定性。振搗采用的是插入式振搗棒,由專員操作。對于腹板和橫隔板的振搗,在內模位置開天窗輔助(間距約為1.5 m)。部分區域的鋼筋、波紋管分布較為密集,若采用常規的振搗設備,容易與該類構件發生碰觸,從而導致構件偏位,對此采用小型30 振動棒。為保證層間結合穩定性,在本層振搗時,將設備適當向下插入5~10 cm,使相鄰兩層穩定結合于一體。待振搗部位無下沉、無氣泡、表面有泛漿時,則可以結束該點的振搗作業。振搗過程中加強觀察與記錄,形成完整的施工日志[4-6]。
按照先腹板束、再頂板束的順序張拉,且從外向內推進。待梁體混凝土的實測強度完全達到設計值,至少達到7 d,可以組織張拉作業。
張拉采取的是“雙控標準”,以張拉應力控制為主,利用伸長量校核,要求兩者均滿足要求。若實測張拉應力達標,同時實測伸長量與設計值的誤差未超過±6%時,才完全滿足張拉要求,否則需隨即暫停張拉,查明成因并處理,直至恢復正常狀態為止。在縱向鋼束錨外張拉中,根據各部分采取針對性的預應力控制措施,T4、T7 采用0.72σcon,F5、F6 采用0.71σcon,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均為0.735σcon。
分級張拉:0→0.1 σcon(持荷5 min)→1.00 σcon(持荷5 min,測伸長量)→錨固。其中,σcon為張拉的控制應力。
(1)孔道壓漿。采用真空壓漿工藝,在正式操作前先利用真空泵抽取殘留在孔道內的空氣,直至真空度超過80%。此后,在孔道的另一端利用壓力將制備好的水泥漿壓入。為保證漿液可被有效地壓入孔道內,要求壓漿機所提供的壓力不小于0.7 MPa。
(2)封錨。經過壓漿作業后,確定多余的鋼絞線并予以切除,此后利用高壓風吹干,再封錨。封錨施工所用材料為無收縮水泥砂漿,覆蓋層的厚度需達到15 mm 以上,使砂漿可完全包裹錨板、夾片、外露鋼絞線,形成有效防護。
綜上所述,掛籃懸臂澆筑施工技術在現階段橋梁建設中取得廣泛的應用,在實際施工中,需要注重掛籃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預應力施工、壓漿及封錨等關鍵作業,并有效把控具體的細分內容,提高施工質量。通過對一些關鍵施工技術的分析,為相似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