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菁
文題亮相
請以“?_____ ,我成長的光”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補充完整題目;(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病文在線
中華傳統文化,我成長的光
陳年佳釀,必有醇香,更何況,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長河,浩浩蕩蕩,源遠流長。它像一束光,指引我前行的道路,點亮了我人生路上的一個又一個燈塔。①
漢字書法是我的光。筆墨紙硯間,中國文化是那幽幽的墨香,是碑林里楷之端正,隸之莊嚴,草之飛揚;是一個個方塊字拼接起來的每一段語句,每一篇文章。沉醉于書法中,仿佛透過每一筆,都能望見倉頡那純凈的眼底,注視到他的內心。它們是我的光,點亮了我內心對閑情逸致追求的燈塔。②
傳統戲曲是我的光。舉手投足間,中國文化是京劇昆曲的唱念做打、音容笑貌,是鏗鏘音調唱出的人間冷暖、陰晴圓缺,一壺茶,一折戲,看臺上戲子的水袖起落,將喜怒哀樂都融入粉墨中,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那咿咿呀呀的音調牽動著臺下觀眾的心魂。他們雖只是小小的戲子,卻也能唱興唱亡,鼓舞人們。它們是我的光,點亮了我內心對國粹向往的燈塔。③
文化古籍是我的光。行句段落間,中國文化是那“小橋流水人家”的清秀婉約,是“人比黃花瘦”的凄涼惆悵,是“吹夢到西洲”的無奈傷感;更是那“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拼死為國,是那“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謹記使命,是那“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責任擔當,也是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勇于反抗。子曰:“禮尚往來”,舉案齊眉至鬢白,吾老人幼皆親愛,掃徑迎客蓬門開。它們是我的光,點亮了我內心對傳統文學熱愛的燈塔。④
中華文化蘊藏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蘊藏在長輩口中的老規矩里,蘊藏在每一個漢字、每一篇文章中。
它們是我的光,這一路,伴我前行。⑤
①以類比開篇,引出抒情對象——中華傳統文化,切入點很好。但在抒情上,先把中華傳統文化比作長河,又比作光,再比作燈塔,抒情意象間缺少必要的聯系。
②既然是“我的光”,那在抒情過程中,就應該關注主語“我”,而不是“碑林”,更不是“倉頡”,應該寫一寫書法對“我”的影響。
③本段寫出了京劇、昆曲對“我”的影響,“點亮了我內心對國粹向往的燈塔”,接下來就應該寫寫“點亮”的過程,這樣才契合習作主題。
④本段開頭寫的是“文化古籍”,但行文中更多涉及到的是古詩詞,其他方面涉及得較少,有些甚至偏離了段中心。
⑤結尾要與全文內容保持一致,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長輩口中的老規矩中”“每一個漢字、每一篇文章”可知,這些內容和前文的的表述還是有些區別的。換句話說,結尾和核心抒情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
病情分析
1.篇章點題不明顯。題目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成長的光”,但文中“成長”的內涵、“光”所具有的引領作用等表達得不準確,與題目沒有形成照應。
2.抒情意象不典型。漢字書法、傳統戲曲、文化古籍這三個中心意象的抒情部分缺少典型內容。每段的開頭都說是“我成長的光”,但行文過程中,卻沒有寫明對“我”成長的指引,讀來很是凌亂。
化蝶之作
中華傳統文化,我成長的光
◎仝雨欣
陳年佳釀,歷久彌香,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亦是如此。它像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又像一座燈塔,指引我向遠方飛奔。
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從古流到今,這條河中的漢字書法、傳統戲曲、古詩詞是最美的浪花,激起了我心靈的漣漪。
漢字書法是我成長的光。那墨色在宣紙上洇染開來,點點墨香彌散在空中;那林立的石碑上,一點一橫一撇一捺皆有乾坤;《說文解字》中,字形的演變是那么生動有趣……每每凝視著這些古韻十足的漢字書法,每每用心體會筆走龍蛇的意蘊,我內心都無比充實。也曾在屏息間,拿起毛筆在宣紙上臨摹,墨汁在紙上洇染開來,恰到好處便倏爾停止,偶有笨拙的筆斷意連,偶有因手的顫抖而筆畫不直,多少有些遺憾懊惱,但總是期待下次能寫出更好的作品。在不斷的練習中,我的書法水平日益精進。
傳統戲曲是我成長的光。水袖起落,光陰陡轉,喜怒哀樂融入其中,那咿咿呀呀的唱腔牽動了臺下多少人的情思。我的目光隨著一抖袖、一跪拜、一叩首而游移,從那些長長短短、高高低低的唱腔中,我知道了很多故事。這些戲曲點燃了我對國粹向往的燈塔,讓我對京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時,我會情不自禁地走上戲臺,踏入戲中人的生活情境,一出戲,一段情,便是一種人生。
古詩詞是我成長的光。長短句交錯,平仄相合,那些凝練的語言一入我的眼眸,便輕而易舉走進我的內心。“小橋流水人家”的清秀婉約,“人比黃花瘦”的凄涼惆悵,“吹夢到西洲”的無奈傷感,“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責任擔當,“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萬丈豪情……這些朗朗上口的詞句,熨帖著我的內心,讓我的生活充滿情韻。
漢字書法、傳統戲曲、古詩詞,這些中華傳統文化影響著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我變得知書達理,讓我變得溫和有禮,讓我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且具有溫情……
(陜西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
升格點評
1.抒情切題。升格后的習作內容多傾向于“我”“成長”“光”這三個方面,升格后的每個中心意象后都寫了自己的收獲,更加切題。
2.首尾呼應。開頭的抒情句更有層次,與結尾相呼應,寫出了傳統文化對“我”的影響。如開頭,由陳年佳釀引出中華傳統文化,然后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出了中華傳統文化對“我”影響最深的三個方面。
結尾點題,對主題進行了升華。
3.結構清晰。這類話題作文的寫作范圍相對寬泛,所以小作者將其細化為漢字書法、傳統戲曲、古詩詞,從這三個方面寫出了中華傳統文化對自己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