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子



新學(xué)期開始了,雪豆開心地去上學(xué)。課間,凍梨問雪豆:“我寒假出去旅游了,你猜我去哪兒了?”
雪豆抬頭看了一眼凍梨,說:“世界那么大,我怎么猜得到?”
“我背誦一首詩,你肯定就知道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你去鸛(guàn)雀樓了?”雪豆脫口而出。
“答對啦!登上鸛雀樓,看遠處的景色,可美了!”凍梨得意揚揚地說。
放學(xué)回家后,雪豆不開心。
“爸爸,凍梨寒假去登鸛雀樓了,而我哪兒都沒去。”
“爸爸的工作實在是有點兒忙。來來來,我給你講一講《登鸛雀樓》這首詩,就當沒去旅游的補償吧。”
“這首詩我知道,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嘛!”
“王之渙,字季凌,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出身名門望族,做過幾任小官。王之渙的詩歌流傳在世的不多,《全唐詩》中僅有六首,其中有兩首非常有名,一首是《涼州詞》,另一首就是《登鸛雀樓》。
“只有六首?那比起詩人李白、杜甫確實不算多。爸爸,《登鸛雀樓》和《涼州詞》這兩首詩都入選了小學(xué)的語文教材呢!”
“王之渙從小聰穎好學(xué),擅長寫詩。中年的他經(jīng)常與詩人高適、王昌齡等人在一起吟詩作賦。王之渙為人豪爽,他寫的詩往往也豪情萬丈。站在鸛雀樓上,其實是看不到大海的,但是王之渙通過想象,描繪了黃河入海的壯闊之景,并創(chuàng)作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富含哲理的詩句。鸛雀樓因為這首詩名揚天下。雪豆,你知道這首詩的大意嗎?”
“爸爸,我知道。太陽依傍著山巒(luán)漸漸落下,黃河的水,向著海洋奔流而去。想要看到更遠的風(fēng)景,就要再登上一層樓才行。”
“雪豆,看來《唐詩三百首》沒白讀啊!據(jù)傳,《登鸛雀樓》這首詩剛問世時,人們并不知道作者是誰。當時的女皇武則天讀過這首詩后也非常喜歡,便問大臣李嶠:‘這首詩是哪位才子寫的?’李嶠一聽,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武則天立即召見朱佐日,不但賞賜了很多貴重絲綢,還賜封官職。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無人問津。”
“真是這樣的話,這個李嶠也太壞了。” 雪豆憤憤不平地說。
“是啊,不過,無論詩的作者是誰,都不影響這首詩流傳千年!《登鸛雀樓》是一首登高詩。古代文人雅士喜歡登到高處(比如登山、登臺、登樓等)抒發(fā)情感。古代高層建筑物不多,用不同的視角看風(fēng)景,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爸爸,古時候還有哪些有名的樓閣啊?”
“除了鸛雀樓外,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和湖南岳陽的岳陽樓都非常有名。”
“‘鸛雀樓’這個名字挺有意思的,是怎么來的呢?”
“鸛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外形像鶴的叫鸛雀的鳥停留在上面,所以被稱為‘鸛雀樓’。鸛雀樓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從外觀看為3層4檐,初建于北周,登樓可以遠眺黃河。唐宋時期,鸛雀樓由于樓體壯觀,周圍風(fēng)景秀麗,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登樓賞景,并且留下了不少經(jīng)典詩篇。可惜的是,成吉思汗進攻中原時,鸛雀樓因戰(zhàn)火損毀。1997年,國家開始重建鸛雀樓。2002年,新的鶴雀樓落成并開始接待游客。”
“幸好重建了,要不凍梨只能看到鸛雀樓的殘骸了。爸爸,我去找凍梨,給他講講鸛雀樓的知識。”雪豆說完,一溜煙跑出了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