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

每天睜開眼睛,看電視、上網或者上街,都會被塞入一大堆廣告——大部分的文字是沒有意義的。現在的讀書人和以前的讀書人相比,更加需要選擇的眼光、閱讀的定力和批判的思維。我知道閱讀形式在變化。今天的人們不一定捧著一本紙書在讀,也可以讀電子書,但書中的內容和網上的報道、新聞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讀書更加需要投入。讀書是和前人、今人、外人、不熟悉的人對話。
書籍的載體、閱讀形式的變化導致了思維的變化。
第一個是發散性思維。古人讀經,一個月,一年,集中在一點,與一部經書不斷對話,一個字一個字斟酌。現在不行了,人們的思維會不斷地跳躍,好處是具有活躍性,壞處是無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時間里做一件事情。
第二個是表述的片段化。如今,人們習慣于寫一百多字的微博,養成這個習慣后很難改變——能夠寫幾句俏皮話,卻寫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們今天過多地強調知識的廣度,很少強調思維的深度。
以前,思考是時間維度的;現在,思考是空間維度的。海南、桂林、南極、北極……每個人都能跳躍式地和你聊一大堆,但不具備深談的功夫,比如談自己的家鄉、社區,就很難深入根本。思考有廣度,缺深度,這和我們的閱讀習慣有關系。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記憶力的衰退。如今,我們把記憶力交給了電腦,把所有的知識交給了數據庫。我們以前必須記憶很多東西,所謂“讀書破萬卷”。今天大家已經不再背書,而是在查書了。閱讀被檢索取代是一個很可怕的問題。
以前我們總想記住某些東西,現在卻沒有這種動力了——“沒關系,我的電腦里有”“我的手機里有”。我常跟學生說,檢索能力是很容易學的。全世界的圖書都在一個“云”里,將來稀缺的是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今人,不盲從于社會。
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提升自我修養。
知識變得唾手可得之后,讀書原有的三個功能——閱讀、求知、修養,都受到影響。我們以前讀書,求知和自我的修養是同步的。現在求知這個層面被檢索取代,只要知道一個書名或人名,檢索就行了,而且現在的閱讀更強調娛樂功能。原來苦苦追尋、上下求索的狀態消失之后,知識有了,但修養沒有了。
我們以前推崇蘇東坡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平常人說的書卷氣就出來了。今天,閱讀和修養不再同步之后,讀書對人格、心靈、氣質、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斷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在信息鋪天蓋地的時代,要建立自己的閱讀趣味,要讓自己的立場、視野和趣味不受周圍環境的誘惑,這是很難的。有了大眾傳媒以后,閱讀的同質化太嚴重了。
其實每個人的閱讀都是不一樣的,一個數學家、一個文學教授,他們的閱讀趣味不一樣是完全正常的。讀書人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閱讀趣味和基點,有了基點之后再談讀書。
古今傳誦的眾多有關讀書的名言,其實大部分是針對特定人群的。比如王國維借宋詞來談的讀書“三境界”,就更適合學者,而不適合其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真正好的狀態是不斷總結自己的道路,然后自己做調整。任何一個讀書人,他的讀書方法基本上都只適合他自己。
章太炎先生曾經再三強調,平生學問,得之于師長的,遠不如得之于社會閱歷以及人生憂患的多。也就是說,從老師那兒學到的遠遠不及從社會閱歷以及自己的人生經歷里獲得的多,所以我總結了他讀書的體會:第一,學問基本上是以自修為主的;第二,實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請教他人;第三,讀書必須將人生規劃和書本知識相結合,如此才能有真正深入的體會。
(芊 芊摘自《北京日報》,陳 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