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冉冉

新年伊始,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這份規劃中,明確了我國民航2035年遠期目標和“十四五”期間的六大目標,即服務安全水平再上新臺階、綜合保障能力實現新提升、航空服務能力達到新水平、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綠色民航建設呈現新局面、行業治理能力取得新成效。“六新”發展目標擘畫了一個更安全、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現代民航體系。
“跳起來摘桃子”
總體來看,《規劃》闡明了我國民航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和重大舉措,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而在規劃制定之初,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就提出了“跳起來摘桃子”的規劃工作要求。
具體來看,《規劃》將“十四五”期間我國民航運輸業的發展分為恢復期和積蓄期(2021~2022)、增長期和釋放期(2023~2035)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是鞏固疫情防控成果,調控運力、促進行業恢復,第二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則是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恢復國際市場運營,全面推進全行業快速發展。
從數據來看,2015年至2019年間,我國民航旅客運輸量和航班起降架次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分別為10.7%和8.0%,分別較“十二五”期間增長2.4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但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已面臨容量和效率雙瓶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規劃》明確到2025年我國頒證民航運輸機場數量和運輸機場跑道數量將由2020年的241個和265個提升至270個和305個,屆時旅客運輸量、航班起降架次將分別提升至9.3億人次和1700萬架次。
《規劃》中還獨辟章節鼓勵航空公司進行業態和模式的創新,完善市場化機制,打造差異化航空產品。《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要打造民航中國服務品牌,鼓勵航司線上線下結合推進業態和模式的創新,延伸和升級服務產品,促進航空服務產品的多元化和差異化發展;同時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推進差異化航空服務收費改革。近年航空差異化產品的推出加快,2021年9月開始實行《公共航空運輸旅客服務管理規定》,刪除托運行李“一刀切”的收費規定,中聯航等多家航司已自行制定相關標準,東航近期推出“一步到位”購票產品,創新地顛覆了民航“先買票后值機”的固有流程,更符合用戶思維,龍頭航企下場進行產品創新或將有助于引領行業營銷體系的市場化變革,在“十四五”期間的相關政策鼓勵下,民航產品或呈現差異化多層次的特點,有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更清晰的“運輸網”
對于民航業來說,提升航空服務能力是民航發展的根本要求。在《規劃》中,不僅對航空服務進行了專篇部署,還專門設置了《“十四五”航空運輸網絡專項規劃》,對民航航線網絡布局方案和重點建設任務都進行了整體部署,并明確了要加快構建完善國際航空運輸網絡、國際航空運輸通道、航空樞紐功能三大體系,著力實施“干支通、全網聯”、基本航空服務、“空中絲綢之路”、國際航空貨運能力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強化等5大工程。
具體來看,一是優化國內航空運輸網絡體系。結合國家綜合機場體系,提出構建國內三張網、推進兩大工程的舉措。其中,“三張網”是打造支撐有力的骨干網、構建普惠均衡的基礎網和優化國內航空貨運網;兩大工程是全力推進“干支通、全網聯”工程、繼續推行基本航空服務工程。
二是暢通國際航空運輸通道體系。按照“周邊融、走廊通、通道暢”的導向,著力構建與對外開放格局相適應、安全高效的“一圈六廊五通道”體系。其中,重點推進“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和增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兩大工程。預計到2025年,通航國家數量超過70個,其中通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數量超過50個;中國航空企業占我國國際貨運市場份額超過40%。
三是完善航空樞紐功能體系。航空樞紐是航空運輸網絡建設的重要支撐。《規劃》明確了國際航空樞紐根據功能定位和區位優勢,重點增強洲際連接、國際中轉、輻射區域的功能;國際航空貨運樞紐重點提升綜合性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功能,布局和建設鄂州等專業性貨運樞紐;區域航空樞紐重點增強對支線機場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建設“干支通、全網聯”的航空運輸服務網絡和支持面向特定區域的國際航空運輸通道建設。同時,推動機場與各種交通方式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機場為核心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實現樞紐機場軌道接入率達到80%的規劃目標。
對于此次規劃中提及的“干支通、全網聯”的航空服務網絡,筆者認為對于民航業長遠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創新“干支通,全網聯”服務,一是通過增加現有機場之間的通達性,有利于發揮樞紐機場的輻射效應,強化干線、支線、通航短途運輸之間的“供血”效應。二是通過完善通程航班“一次支付、一次值機、一次安檢、行李直掛、全程無憂”五項基礎服務標準,以旅客需求為導向,推行中轉服務便利化,有助于提升旅客對中轉航班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三是通過引導航空市場主體間深度合作,挖掘中轉市場潛能,有助于提升現有航班客座利用率,助力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行業復蘇發展。四是通過解決目前通航短途運輸航線在干支機場的中轉服務斷點,有助于增加旅客乘坐通航短途運輸航班意愿,帶動支線航空發展,進而實現民航“兩翼齊飛”。
此外,《規劃》還強調了“十三五”期間我國航空物流、通用航空與國內制造業協同等領域仍有明顯弱項,重點強調了“十四五”期間打造高效的、自主可控的航空物流網:提高國內線客機腹艙的利用率,在空港物流樞紐布局全貨機航線網絡,完善國際貨運網絡,提升貨運樞紐的功能。同時加快市場主體的培育,引導航空物流企業入駐貨運功能較強的機場,資源保障方面推動實施更高水平的航權開放政策,允許貨運航班使用日間時刻。2020年中方航司占中國國際貨運市場份額的33.8%,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40%,可以預見,未來航空貨運企業將受益于“十四五”期間的政策升級。
“工程單”與“政策包”
不同于以往,此次《規劃》有一個創新的做法,就是聚焦行業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圍繞問題針對性強、全局帶動面廣和旅客切身感受最直接的領域,設置了容量挖潛提升工程、航空運輸便捷工程、民航綠色低碳工程、科技創新引領工程、人才強業工程、產業系統示范工程等6大重點工程作為“十四五”期間的“工程單”和“政策包”。
以智慧民航建設為例,《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民航將全面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行業智能化應用,實現行業智慧化融合。按照2035年實現“出行一張臉、物流一張單、通關一次檢、運行一張網、監管一平臺”的五個一目標,加快推動行業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提升行業系統化、協同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智慧民航建設將成為多領域民航強國的強大支撐。
《規劃》還特別強化了民航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在指標設計中增加了便捷高效、創新智慧和綠色發展的目標,其中很多指標都牽涉智慧民航建設的成效。例如,體現智慧出行的千萬級機場旅客全流程無紙化能力、行李全流程跟蹤服務水平,預計到2025年分別達到100%和90%;體現智慧物流的貨運單證電子化率達到80%;體現智慧運行的千萬級以上機場近機位靠橋率達到80%。此外,空管系統新增主要裝備國產化率、主要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比也作為體現創新智慧的指標納入規劃,預計到2025年分別達到80%和1%。
為了更好地落實“十四五”規劃要求,近日民航局審議通過了《智慧民航建設路線圖》。《路線圖》將按照“體系發展引領、分域模塊構建”的思路,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機場和智慧監管為四個核心抓手,強化改革創新、科技創新、基礎設施保障三大支撐,推進智慧航空運輸和產業協同發展,以智慧塑造民航業的全新未來。
再看看近兩年來另一個行業關注的熱點話題——綠色民航。在量化指標上,《規劃》根據國家綠色生態建設總體要求,并結合我國民航發展階段特征,提出了運輸航空噸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和機場單位旅客能耗兩項指標,預計到2025年五年累計平均值分別降低至0.886千克和0.853千克標準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規劃》對提升政策管理和支撐能力、完善主體協同聯動機制、突出重點治理內容、強化民航關鍵脫碳技術攻關等作出系統部署,提出路線圖和時間表。《規劃》專門提出健全生態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對完善行業綠色治理體系、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努力減緩民航對環境影響都作出部署。考慮到國家雙碳工作要求,綠色發展是行業“十四五”期間的一項重點工作,規劃提出民航綠色低碳工程。以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和優化完善綠色發展政策為重點,加快碳市場機制建設、綠色標準建設、關鍵技術攻關、綠色標桿建設,支撐國家“雙碳”目標,推動民航綠色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