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占京 賈欣
摘? ?要:教師素養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得以落實的重要保障。基于CLIL理念的課堂教學實踐更新了教師理念,改變了教師授課方式,能促進教師素養的提升。本文結合課例,從教師學科育人觀念、英語專業能力、教材統整能力和教法創新能力四方面闡述基于CLIL理念開展英語教學提升教師素養的路徑以及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的啟示。
關鍵詞:CLIL理念;教材使用;教師發展;教師素養;學科素養
引言
起源于歐洲的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指學習者通過外語學習一門非語言學科的全部或部分內容,在學習學科內容的同時習得外語?;贑LIL理念的教學實踐讓學生的語言學習集真實性、趣味性、意義性于一體。Light Up Science教材有機整合了CLIL要素的三重目標:培養科學素養(Content),即理解核心概念,學會科學探究,形成科學態度;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即英語學習即學即用,掌握科學詞匯、句型和話語模式,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加速認知發展(Cognition),掌握思維方法,提升思維品質和發展元認知能力?!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教育部,201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要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為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創造良好條件(教育部,2018)。由此可見,課標的理念與CLIL理念相吻合。
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從學科教學要走向學科育人,但如何打破“為教語言而教語言”的現狀,如何解決教學內涵單薄,教學內容偏離實際、與學生學習生活聯系不緊密等問題,都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基于此,筆者所在學校自2019年起開展了“CLIL理念下英語與科學融合學習的實踐研究”。此項課題研究以使用Light Up Science教材構建整合化的教學設計為載體,聚焦英語與科學融合學習和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研究表明,基于CLIL理念的課堂教學實踐對英語教師在學科育人觀念、專業能力、教材使用和教法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課例作具體說明。
“迭代”認識,提升學科育人觀念
CLIL理念下的課堂是在探討某一科學問題的真實情境中,以英語為工具,依據科學真實情境與學生進行有意義的交流,是“為用而學”。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交流的工具,即所謂“言為心聲”。語言學習需要反復實踐與體驗,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習得與運用語言。英語與科學融合學習的課堂以解決科學問題為目標,以探討科學問題的語言實踐活動或是親歷其中的科學實驗為措施,以生生或是師生之間的真實互動實現學生在有意義的交流、實踐、體驗的過程中習得與運用語言的目的。
現筆者以教材中“ Noise”一課的案例研磨為例進行闡述。教師在導入部分起初的設計是用英語歌曲激活學生的已知,但最終改成兩個活動:活動一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制造聲音,如跺腳、喊叫、拍打等;活動二則是教師故意將重物投擲在地上,發出巨大的噪音。教師最初設計歌曲導入,關注的只是語言本身,因為歌詞“noise”反復出現,有助于學生掌握詞匯。而改后的設計中,教師更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當中體驗含義,從而引發語言。在活動一中,學生通過不同形式自主發出各種聲音,迅速參與到活動中,積極思考和展示;活動二中,教師人為制造的噪音,形成與之前制造的聲音的對比,引發學生關注,并使他們更直觀地從聽覺、視覺不同感官體驗到兩類聲音的差異,從而更好地理解了噪音的真正含義。
本課的遷移創新類活動也是調整后的結果。從第一版教學設計中的聽到聲音選擇哪一幅圖片是噪音,調整為討論避免家庭裝修噪聲污染的辦法,再返回到學生的學校生活。在多次修改后的最終版教學設計中,學生首先評價教室課間的聲音是否是噪音并闡明原因,之后從學校延伸至對圖書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的探討。由此可見,第一版設計是書本知識的再現,只停留在分析與判斷層面。第二版設計則從知識的鞏固過渡到了實際運用,涉及批判與評價,但遠離學校生活且活動順序需要調整。而最終版本的活動設計從學生熟知的學校場景與生活拓展到社會生活。教師通過視頻、圖片等創設真實的情境和有意義的語言實踐與體驗,更有助于學生建構與學習語言??梢姡褂肔ight Up Science教材的課堂把抽象的概念從傳統的音、形、義的知識教學變為可視、可聽、可觸且便于理解的生活經驗。這是對校本課程內容的重要補充,有助于學科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Light Up Science課程將對科學問題的探討作為英語學習的真實語境。在“Electricity ”一課中,教師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讓學生融入情境。一是學習理解類活動,包括視頻任務、根據學習單體會并探討小電珠點亮的過程、連線討論發光方法、思考五種連接電線的方式及其原理。二是應用實踐類活動,包括小組內實驗、討論、角色扮演來探究小電珠發光的真正原因。三是遷移創新類活動,學生要思考關閉電路的原因以及在生活中怎樣利用電、節約電。生活中抽象的電,在師生語言、行為的交互中,通過交流討論、實驗表演等合作探究的方式變成了具體的內容,教師讓學生體驗感悟實驗,自主完成知識建構,充分體現了育人過程中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
語言與認知是緊密關聯的,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應將語言發展和認知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學生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思維,并通過思維發展反過來優化語言。用英語學習科學知識能更好地鍛煉學生思維,推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有意義的實踐體驗中學習,讓學生經歷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生圍繞真實問題在體驗中探究,以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在探究實踐、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用英語提出疑問、描述過程、表達觀點、陳述解決方法等。學習內容更強調教學內容而非組織形式,語言此時并非單詞、句子的堆積,學習過程是帶有實際意義的思想交流互動,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不斷釋放天性。
“升級”語用,提升英語專業能力
由于小學階段語言知識相對簡單,教師使用語言的內容和難度都比較有限,往往只涉及基本詞匯、功能句型、基礎語法時態等,教師自身語言運用能力和專業語用能力發展也受到限制。在使用Light Up Science課程時,教師在課前需要精通所教科學知識的正確英語表達方式,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的專有詞匯等語言。教師在教學內容組織、活動調控與學生語言互動等方面都需要拓展大量詞匯與表述方式。尤其是科學學科的概念的界定、科學探究的方法、科學實驗的選擇、對探究過程的把控等方面,更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能力,教學相長由此成為必然。
課上,英語是交流工具,是思維外化的途徑。語言和文化素養、科學素養相融合的學科理念,探究學習和動手動腦的活動形式指明了教師的終身學習方向,也使教師主動學習的意識與愿望不斷增強??是笾R的內驅力會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在探討科學問題時,教師能有意義地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最可貴的是,教師能根據課堂狀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和授課方式,調整和創新應對策略,反映出教師思考、觀摩、探究的自主反思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例如,在研磨“Sound ”一課時,授課教師反思如下:“王老師說,科學英語課程的設計特別符合我們平時英語課要追求創造真實語境的理念。在這里,我們提出一個真實的科學問題,圍繞這個科學問題開展教學,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鼓勵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他的想法。賈老師告訴我們,科學應該培養學生去仔細地觀察、精準地描述?!庇纱丝梢?,在CLIL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認識到真實語境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用語言表達思維,而思維的形成需要在科學研究中細致入微地觀察,獲取必須的思維素材,通過精準的語言進行外化表現。這充分體現了教師對于專業理論的深入思考。對于本課教學,筆者認為英語與科學融合課程要以認知、思維發展為首要目標,不能因語言障礙阻礙學生積極思考。要引領學生“做中學,學中思”,要關注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深入學習。 教師從教學內容反觀課程目標,能更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的發展。此外,教師還能認識到語言對于思維的影響。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感知、操作、體驗并非是簡單的做科學實驗和設計活動,而是主動探究與深度思考的必要形式,這是教師在課堂活動設計方面得到的啟示。由此可見,上述各方面的思考都是教師從不同角度對專業發展的反觀與深思。
基于此,Light Up Science教材體現的是英語與科學融合學習,是以CLIL理論為基礎,以英語為工具,為用而學、學以致用、即學即用,需要教師有極強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專業能力。
“統整”教材,提升教材使用能力
Light Up Science教材涉及大量科學知識,教師要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內容,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讓學生在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教師圍繞科學核心概念進行合理、恰當的調整,并精心篩選適合學生認知的教學內容,從而獲得適合學生學習的基礎性與發展性的知識和技能,并對所選內容進行優化,形成一個新的學習系統。這一過程充分鍛煉了教師“統整”、使用教材的能力。
在“Noise ”一課中,教師首先以聽聲音的活動激活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判斷不同類型的聲音是否是噪音并表達自己感受。接著,學生在小組中結合自身的器樂特長和喜好,制造、體驗“好聽”的聲音,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噪音。最后的小組討論話題是如何避免噪聲污染,讓學生將這個問題從學校生活延伸到公共生活。在觀察中體驗,在體驗中比較,在交流討論中表達認識。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觀察在學生思維發展上的重要意義。觀察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了可用的素材,促成了學生對噪音和樂音的比較,而通過比較,學生能對噪音產生認識,實踐控制噪音的方法。
在“Sound ”一課中,教師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在導入部分,教師讓學生聆聽歌曲并模仿動物叫聲,在判斷誰發出了聲音、誰在哪里聽到了聲音的活動中,展開對研究主題“聲音傳播”的關注。第二部分是聽各種聲音,即教師提供各種動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叫聲并請學生猜測、小組討論、通過舉“Yes”“No”牌子判斷正誤,判斷聲音與圖片是否對應。之后是“Who is speaking?”的游戲,學生聽同學聲音,猜測說話人。這樣做學生就明白了聲音的用途。第三部分則是討論聲音的傳播。也就是通過游戲“Hide and seek”得出我們無法在教室里遠離聲音的結論。隨后兩人小組間用紙杯做成簡易電話讓學生體會到聲音還可以通過線來傳播。最后學生通過敲擊杯子和桌子演奏“Cup Songs ”,思考除了交談,我們還能通過什么方式制造聲音,從而為下一節課作好鋪墊。學生通過聽、唱、辨認與分享、游戲、制作等方式調動了視、聽、觸覺,最終深入理解了聲音這個抽象的概念。這些體驗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并拓展了英語、科學整合研究的視野。
這種由淺層到深層的活動設計始終緊貼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而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不再受限于教材內容,而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得當的、動靜結合的活動,融入學生擅長的樂器,將抽象的噪音用具體、顯性的方式呈現,最終回歸學校規范建設和社會公德意識的養成。這是圍繞科學主題,借助Light Up Science教材建構結構化知識體系的有效方法,這樣做也提升了教師的使用教材能力。
“激活”教材,提升教法創新能力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得當的教法則是教師根據自己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所設計的系列教學活動。借助Light Up Science教材,教師指導學生用英語探討科學話題,發現、思考、解決問題。小組合作的實驗探究方式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而學生發現問題、觀察思考、調查比較、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的過程正是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教師對于小組活動的方式、合作研究的內容、實驗操作的過程等方面的深入思考與實踐無疑豐富了不同的活動組織形式,并能應用到日常教學中。
在“ Habitats”一課的教學設計中, 教師在導入環節通過視頻,讓學生認識沙漠棲息地的特點及其與棲息在此的動物之間的關系。學生結合課前預習,運用課上所學的探究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其他三個棲息地的相關知識,自主建構相關的科學知識。教師的板書為學生提供語言支架,讓學生將自學所得用語言輸出的方式呈現,再通過全班頭腦風暴,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在學習完四個棲息地的內容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思維導圖歸納整理本課所學內容并進行小組展示,培養思維的深度。結課時,教師以“如果動物們失去了它們的家園會怎樣?”這一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將本課所學的科學知識與對人文精神的培養相結合。而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學生全程使用英語討論科學議題,小組活動有意義且有效。
結語
通過分析以上實踐研究可知,基于CLIL理念的教學促使小學英語教學由單純的語言基礎知識與技能教學轉向語言學習與學科內容學習相融合的教學。這種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切實體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深刻感悟以培養學生素養為目標的育人理念。
在英語與科學融合學習中,思維訓練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關鍵。教師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引入思維技能、解決模式等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學會思考,幫助他們建構學科內容的知識框架,這對于小學英語學科融合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除提升教學觀念和認識外,教師在實踐探索中也充分感受到學科融合學習對自身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教育部. 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建平. 2020.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程群建構實踐研究[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