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講故事的人仿佛習慣了從人物性別、年齡、專業、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來吸引大家的眼球,可我并不擅長這些,我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和經歷像溪水一樣緩慢而詳盡地奉獻給讀者。此刻我的內心很忐忑,一顆真誠的心在語言面前顯得異常的蒼白無力。
回憶我曾經逝去的日子,走山路應該是我小學、初中最難忘的經歷了。那時,從家到學校的路是漫長和艱辛的。沿著雜草叢生、林木蔥郁的山體努力向上,尤其在崎嶇陡峭的上坡路,爬到半山腰,身體就仿佛被一雙無形的手拉住,每向前一步就能感受到全身向外發出的熱量信號,幾乎耗盡全身力氣才能前進一步,卻始終看不到山頂和家的盡頭,每次我都嘗試用一個渺茫的目的地來緩解自己身體、內心的困乏,兩腳努力向前,身體向前,心向前,希望就在前方,家就在前方。而每次下坡路便是身心的一次解放和喜悅……
那些日子里,因為生活的不易,閱讀便成為生活中最幸福的一件事了。對于生活在鄉村的孩子們,能夠閱讀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但相比較其他鄉村里的孩子,我是幸運的。而這所有的幸運,自從我考入大學的那刻開始。
進入大學的我,最開心的事就是能進入學校的圖書館,與書“結緣”。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的思想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裂的變化。在圖書館里,我和魯迅、巴金、冰心、路遙、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羅曼羅蘭、尼采做了朋友。一直到現在,這些“朋友”們的書也一直都在我的書桌上,我非常珍視他們。在書籍的海洋里,我會經常聯想起家鄉腳下的黃土地,那個孕育家族生命的搖籃,那個充滿苦難的天空。這樣,我讀的書便越來越鮮活和親切,因為與大地總是相通的,其脈搏、呼吸,讓書籍、大地和我緊密相連。我始終相信黃土地是有溫度和高度的,所以無論自己和心飛得有多遠,我始終和接近于大地的一切事物保持著親密的聯系,愛它們。我始終堅持著寫作,保持最簡單和敏感的思想。
目前,我仍然在學習的道路上奔跑著。但我一直深信可愛的人不在于他的物質財富,而在于他的精神財富;不在于他獲得了什么,而在于他貢獻了什么。所以我時常利用節假日時間,前往社區開展知識宣講、愛心傳遞等志愿活動,希望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傳遞社會的溫暖,有關事跡經地方媒體報道,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力。幾年下來,我始終堅持服務于基層,成為一名四星級志愿者。同時,我也積極參與到無償獻血活動中,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血樣,給干細胞患者帶來希望。截止到目前,我已無償獻血累計達1200ML,并且此行為一直在進行中。我曾在日記里寫道:“在一系列的志愿活動中,我收獲到了沉甸甸的愛和滿滿的幸福,更讓我堅定了讀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人通向簡單純粹的過程,是一個人通向大寫的‘人’的過程……”
近些年來,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里的公路通向了每家每戶,人們已經習慣不再走山路了,可我每次從外面回來,總不由得要去走那條小路,大概是已經習慣了。那種雙腳與不同路面接觸的經歷,此刻想起是難忘的。泥路、石路、田埂、荊棘叢、林間小道、山坡……你都已走過,還會害怕未來的路嗎?答案已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