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批準號:16ZD02
課題負責人:朱志榮
結項報告(部分)
本課題以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的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對象,既對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做了理論上的回顧、總結和反思,又以具體的文學、藝術作品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方法對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的特征加以揭示。一方面,對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基本理論加以考察,側重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中華美學的感興思維方式、意象中心論,以及現代轉型等美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對中華多民族審美與書畫藝術實踐進行考察,側重實踐研究,主要包括中國多民族審美與藝術實踐研究、中華書畫藝術審美研究。
第一,對中華美學“感興”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全面研究,揭示出“感興”理論自身的文化淵源、理論特質和精神傳統。“感興”是既“感”且“興”的,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的獨特思維方式。在中國美學史上,“感興”的思維方式不僅以具體的理論范疇與命題的形式存在,而且在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中建構起完善的理論系統。它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論特質和思想傳統,深刻地體現出中國美學和藝術的民族精神。同時,這一理論還普遍呈現于藝術審美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在中國古代各門類藝術形態(tài)上得以生動地表現,進而影響了中國藝術的創(chuàng)造、批評和理論建構。本課題對古代“感興”思想的歷史發(fā)展進行了系統評述,也對其在20世紀的現代闡釋和轉化等基本情況進行了總結,綜貫古今,融匯中西。以“感興”思想的復興和創(chuàng)新作為建構中國當代美學和藝術學理論的一種重要學術路徑,尤其重視“感興”思想的超越精神。
第二,將“意象”作為中國美學的核心范疇并對其進行系統研究。“意象”是中華美學的核心范疇。本課題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意象”作為中國古代美學核心范疇的價值和地位,并強調讓中國傳統的意象思想進入現代人的視野、用意象思想開啟現代人審美智慧的重要性。抓住審美心理分析和現象學美學兩條闡釋路徑來彰顯中國當代美學家“意象”本體論建構的價值,探討中國當代美學家在“意象”闡釋和意象與文藝學本體論建構方面的理論推進;考察審美意象的本體論建構、審美意象結構和形態(tài)、審美意象的特征等問題,并辨析“意象”與“形象”“語象”“意境”概念的語義區(qū)分等問題。同時,緊密聯系中國藝術實踐,選取中國古代藝術中幾種有代表性的類型—書法、戲曲、水墨山水畫、園林藝術,對中國古代藝術的意象之美做出頗有新意的闡釋。
第三,對中華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型進行深入研究。中華傳統美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必然產生與時代語境相適應的歷史轉型。本課題將中華傳統美學置于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中,注重借鑒西方美學的理論資源,立足于中華傳統美學資源本體的創(chuàng)新性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中華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型肇始于明清之際并延續(xù)到當下,本課題揭示出這種轉型的動因、方向、范式及局限。晚清以降,因西力東侵、西學東漸,受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和文化轉型的深刻影響,中華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型加速驟變,直指啟蒙與救亡、盲從與自覺、自強與自立、革故與鼎新的世紀主旨。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強勢沖擊、國人變革維新的文化傳統、晚清近代文化的橫空出世等歷史背景下,中華美學一面賡續(xù)傳統、集大成式地繼承融通,一面洞察時變、滲透式地嬗遞潛變,逐步完成了由典雅向世俗、正統向野逸、廟堂向民間的潛在轉變。本課題突出清末民初作為中華傳統美學現代轉型的重要奠基期這一要點,認為現代轉型集中體現于傳統學術現代轉向、傳統美學現代轉向、文學藝術審美演進三方面,并指出此后中華傳統美學逐步形成了兩種基本范式,開啟了在20世紀的現代轉型與理論建構,進而影響著當代中華美學探賾的深耕與拓展。
第四,對中華美學與藝術的多民族性進行了系統研究。中華美學實踐是與中華美學精神并存并進的另一條線索,本課題立足于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實際,認為56個民族的文化既“和而不同”又“不同而和”,既“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在歷史長河中匯通融合、構成中華文化整體。中華美學與藝術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正是在漢民族美學與其他各民族美學的多元互補、彼此交融中體現出來。在兼容并蓄、協調發(fā)展的共同體文化中又蘊含著當今中華美學體系建設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本課題結合傳統與當代、主流與民間、文獻與田野對中華美學與藝術的多民族性加以考察,對其概念、思想、符號、事象等方面展開系統的梳理、辨識和探討,既有整體觀照,也有個案研究;既有理論思索,也有事象考察;立足現實,關注民間,著眼古今,兼顧中外;既有形而上思考,也有形而下考察。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紙上文獻、地下文物、民間田野相互印證。結合文獻與田野、歷史與現實、主流與邊緣、精英與民間,在多元融合中考察和研究中華美學與藝術的多民族性特征,致力于為中華美學與藝術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第五,對中華書畫藝術的審美特性進行了詳細研究。書畫創(chuàng)作與欣賞是中國古代藝術實踐的重要方面,傳統書畫美學在整體上表現出東方文化獨有的美學特征,又有因時因地的細微差異。對于中國藝術來說,藝術品格是藝術的生命。從九品論人和容止品評,到書畫藝術的九品、三品,再到神妙能逸諸格,都是在追求形質之外的生命氣息。中國書畫藝術逐步從格、法、氣、韻并重過渡到紙墨的書寫性、由描繪性轉向示意性。書畫藝術的根本目的,意在搜妙創(chuàng)真,表現藝術家心中的山水趣味、或詩眼中的性情、或性理的天道,而不是在二維平面展示三維立體的技巧,因此少與造化爭工。這種因果關系中蘊含著東方美學話語體系的獨特性。書畫藝術中逐步消減再現性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詩賦文學的影響,即繪畫自覺向文學靠攏,而不是趨同于自然科學,這也是中西藝術的重要區(qū)別之一。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課題對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整體特征、中華美學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精神建構的重要作用等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并將宏觀理論研究與微觀范疇研究結合起來,將學科發(fā)展與精神文化建設的現實結合起來,以期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本課題的價值。
鑒定意見(部分)
該成果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以“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相結合為原則,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視野,在對各藝術門類的美學與藝術精神以及重要美學觀念、范疇和命題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以“意象”為中心的中國美學與藝術理論體系,彰顯出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理論與實踐的獨特面貌。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從理論與實踐雙重視域對“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進行研究,深化了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整體認知,豐富了內涵及發(fā)展演變,把握了獨特風貌和美學特質,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當今國民的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等方面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參考價值。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但中西比較方面可進一步拓展;成果涉及“感興”“意象”兩大范疇,可增加更多范疇的系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