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他老徐,因為蘇區人人都是這樣叫他——教書先生老徐——因為,雖然在東方其他地方,六十一歲不過是政府最高級官員的平均年齡,可是在紅色中國,同別人相比,他似乎是個白發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聵的標本。像他的六十歲的同輩謝覺哉一樣,他步履矯健,雙目炯炯,他的一雙健腿在長征途上曾經幫他渡過大河,爬過高山。
徐特立原來是一個極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歲那一年,他突然放棄家庭、四個兒女、長沙一所師范校長的職位,投身到共產黨中來。
一天,我們正在談話的時候,他開始幽默地一一列舉他的一些困難?!巴覀兯烙嫷膸缀跻粯樱彼f,“在西北,在我們到達以前,除了少數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識字。文盲幾乎達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個角落。你知道嗎,陜北和甘肅的人竟相信水對他們是有害的!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兩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時候,一次在結婚的時候。他們不愿洗腳,洗手,洗臉,不愿剪指甲,剃頭發。這里留辮子的人比中國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但是所有這一切,還有許多其他偏見,都是由于無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務就是改變他們的這種思想狀態。這樣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確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們在那里工作的物質條件也較好,合格教師也多得多。在我們的模范縣興國,我們有三百多所小學,約八百名教師——這與我們這里全部紅區的小學和教師數目相等。我們從興國撤出時,文盲已減低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以下!
“這里工作的進展要慢得多。我們一切都得從頭開始。我們的物質資源非常有限。甚至我們的印刷機也被破壞了,現在什么東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來印刷。由于封鎖,我們不能進口足夠的紙張。我們已開始自己造紙,但質量太差。但是別去管這些困難吧,我們已經能夠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時間,我們在這里能夠做到使全中國震驚的事情。我們現在正在從群眾中間訓練幾十名教師,黨也在培養。他們之中有許多人要擔任群眾文化學校的義務教員。我們的成績表明,這里的農民只要給他們機會,是極愿意學習的。
“而且他們也不笨。他們學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對他們說清楚,他們就改變了習慣。在這里的老蘇區,你看不到姑娘纏足,你會看到許多年輕婦女剪短發。男人現在慢慢在剪掉辮子了,許多人在共青團和少先隊那里學讀書寫字?!?/p>
(選自《紅星照耀中國》,有刪改)
讀與思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創作的一部向世界介紹和傳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程的圖書,是一部文筆優美、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被譽為研究中國革命的經典百科全書。
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頭,斯諾是到達陜甘寧邊區進行采訪的第一位外國記者。毛澤東主席以博大的胸懷,周恩來以熱情真誠的態度迎接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見為實、客觀公正的美國客人的到來。在長達4個多月的時間里,斯諾對西北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進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訪,先后走訪了紅軍部隊的許多將領和普通戰士,尋訪當地百姓,對根據地的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斯諾對中國人民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和敬重,撰寫了大量關于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報道,讓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真實面貌?!凹t星照耀中國”用生動的比喻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讀與悟
1.以紀實手法寫人物。
這種手法通常以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為寫作對象,用實錄的材料構造具體的情節,并有豐富的細節描寫。斯諾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描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言談舉止,報道了他們的真實生活。在選文中,斯諾以紀實的筆法凸顯了徐特立甘于奉獻、百折不撓、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
2.以細節描寫表現細微復雜的感情。
細節,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特色的細小環節。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對其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選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推動情節、揭示主題。如對徐特立的語言、神態、動作描寫,“他步履矯健,雙目炯炯,他的一雙健腿在長征途上曾經幫他渡過大河,爬過高山”,凸顯了徐特立身體強健、不怕吃苦的特點。
3.以語言描寫直接體現真情實感。
語言描寫可以從“有特色的談話”來“推見每個說話人”的具體性格;可以預示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通過語言描寫介紹環境或時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議論以深化主題,使語言描寫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選文第三段到第六段都是語言描寫,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困難,積極面對困難的樂觀精神和必將解決困難的自信。
詩詞
飛花
新晴野望
◎〔唐〕王維
這首以田園風光為主要內容的五言律詩,描寫了初夏的鄉村,雨后初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清明秀麗的景色。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首聯總寫晴后遠望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滌,空氣特別明凈清新,沒有一絲一毫的灰塵。極目遠眺,原野顯得空曠而開闊。詩人抓住鄉村雨后初晴時的環境特征,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這種景致描繪出來,使讀者跟隨著詩人的文筆,去感受這一特定情境中的美麗;去眺望這生機勃勃的雨后風光。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鳖h聯寫詩人縱目四望時見到的景色:遠處,可以遙遙望見河邊渡口旁高高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那繁茂的樹林,一直伸延到溪流的入河口。這些平時不被人留意的景致,經過雨水的潤澤,顯得更加清晰明艷,使詩人感到愉悅。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鳖i聯接著寫清新秀麗的田園風光:田野外,川流不息的河水閃動著銀白色的粼粼波光,因雨后水漲,晴日輝映,顯得比平時更加明亮;山脊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于層次感。這組畫面,詩人選取了“明”和“出”兩個極富內涵的詞語,緊扣景物特點,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有層次,有色彩,有亮度,有動感地描繪出了清幽秀麗的雨后新晴美景,儼然是一幅天然絕妙的田園風景長卷。
前幾聯的景物描寫非常秀美,但廣袤的景色卻略顯空曠,靜態的描寫之中缺少活力。于是,詩人在尾聯加上了點睛之筆:“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在靜態的畫面中,增加了動態的人物。雖然這一內容是詩人的想象,是由實而虛的描寫,卻給綿綿細雨洗過的碧綠原野增添了無限生機。一個“事”字,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農忙時節,在喝足了雨水的田地里,農民們一家老小全部出動了,在田野里緊張地勞作著。雨后新晴時秀麗明媚的景象與農民傾力勞作的景象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景色優美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這首詩基調舒緩、明朗,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感情。詩人對自然之美有著極為敏銳的感受,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注意動靜結合、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不愧為山水詩畫的大師。
177950118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