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日前,“去年我國出生率跌破1%”“2020年結婚登記人數創17年來新低”相繼登上微博熱搜。數據均來源于最新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根據年鑒顯示,2020年我國的人口出生率為8.52‰,跌破10‰的整數關口,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5‰,兩項指標均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2020年結婚登記數為814.33萬對,創下自2003年以來近17年中的新低。
人口學中的多個重要指標均打破歷史紀錄,突顯出我國的人口問題越來越不容樂觀。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可以預見,更加積極的生育政策將在今后進一步落地生效。
“我國除了自然災害那幾年,這種情況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人口統計研究室主任王廣州在談到2020年出生率創下歷史新低時首先指出。他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出生率早在2021年5月份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就有披露,但在當時,人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生育率上——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3。
總和生育率的警戒線是2.1,即育齡女性平均生育2.1個孩子才能保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學界認為其低于這一數字時即觸碰到了低生育率的門檻。
王廣州認為,從研究的角度講,總和生育率更能顯示人口問題的實質,出生率是一個比較粗的指標。“但總體上,10‰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它對應的信號是出生規模和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他同時表示,通過研究我國過去10年、20年間的人口變化趨勢發現,跌破10‰并非沒有端倪。以黑龍江為例,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31萬人相比,2020年人口減少646萬,下降16.87%,年平均增長率為-1.83%。“這里早就是人口負增長,我國的情況是不均衡的,年鑒顯示的平均數據不足以覆蓋那些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王廣州說。
而人們普遍關注的是,2020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5‰,是否預示著全國層面將加速迎來人口負增長?
判斷人口是否進入負增長,取決于人口出生數和死亡數之比。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2017年至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分別為12.43‰、10.94‰、10.48‰、8.52‰,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幅度接近2‰。王廣州指出,對照這一趨勢,2021年的出生率下降到7‰則屬于合理范圍。
從死亡人口數來看,隨著老齡人口基數不斷增加,我國近幾年的人口死亡數均保持在990萬人左右的高位,2020年的死亡率為7.07‰。“2021年很有可能繼續保持在7‰以上。一升一降,意味著我國近幾十年來的人口負增長可能會提前來臨。”王廣州說。

2021年8月19日,貴州黔東南丹寨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病房,醫生在為新生兒換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則指出,從長期來看,人口出生率維持在低位時,人口死亡率往往也會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維持在低位。僅憑2020年這一年人口出生數據,現在還很難說中國人口負增長已提前來臨。
人口數據的下行主要受到生育觀念變化、生育養育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但新冠肺炎疫情也增添了更多外在的不確定性。
婚姻登記對數常被視為下一年度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重要風向標。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翠玲介紹,疫情進一步壓低了生育水平,改變后疫情時代的人口結構,還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遲結婚。
自疫情暴發以來,我國2020年的婚姻對數比2019年同比下降12.2%,同時,2020年初婚登記人數創近年來新低。初婚人數減少直接導致短期內潛在的一孩生育人群規模更加收縮。
張翠玲表示,雖然疫情隔離可能會導致一定的意外懷孕和非計劃妊娠,但受疫情引發的群體心理焦慮和生計擔憂,年輕群體的就業、收入狀況不確定性明顯加劇,婚育安排進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養育困境進一步加劇,加速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王廣州則認為,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創下歷史新低跟疫情有一定關系,但構不成因果關系。他分析稱,去年的出生率更多來自疫情尚未大規模流行的2019年,即便育齡婦女在2020年1月份懷孕,也只會帶來當年最后兩三個月的出生率下降,不足以影響全年。“相較而言,2021年的出生率則會比較大地受到疫情的影響。”
為了減緩人口負增長的到來,我國在2021年正式放開“三孩”。2021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實施生育“三孩”輔助政策。
與此同時,各個省份也陸續以發放育兒補貼、延長產假、增設育兒假等措施推進相關工作,鼓勵人們將生育意愿轉化為生育實踐。以吉林省為例,2021年12月23日,吉林省印發《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十大政策支持“三孩”生育政策,除了常規的發放補貼、延長產假以外,還支持銀行機構為符合相關條件的注冊結婚登記夫妻最高提供20萬元婚育消費貸款,按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別給予不同程度降息優惠。
在王廣州看來,通過放開“三孩”解決人口問題不太現實,這一點“二孩”政策已經證明。我國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時,效果曾在2016年和2017年短暫出現,出生人口數量比放開前分別增長200多萬人和100多萬人。“當時抵住了一點下降趨勢,但到了2018年之后,數據不升反降,又回到2015年之前的水平。”
根據王廣州前幾年的調研,鄉村地區有“二孩”生育意愿的達到80%左右、城市為40%左右,二者綜合起來50%,而有“三孩”生育意愿的不到10%。他表示,以往所積累的限制生育的政策和現在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會產生慣性和加速度,最終導致“少生”,直接影響我國的人口數量。
“‘三孩’政策可能會使2022年的新增人口數出現一個小幅回升,但至少不會對2021年有影響,長期來看也很難抵擋人口數量下降的大趨勢。”王廣州表示,現階段,“三孩”在整個出生人口里占的比重不是特別大,更重要的是守住“一孩”“二孩”基本盤。
出生人口的下降直接加速了老齡化社會進程。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首次超過0~15歲人口數,發生在2018年,這一趨勢發展到現在,老年人口已經占到了總人口的18.7%。
出生率持續走低、年齡結構老化并不只是簡單的人口學現象,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里,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民眾在應對就業壓力、個人養老照料等需求方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馮文猛認為,從長期來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要著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二是創造條件推進延遲退休等政策改革,鼓勵中老年人更好發揮作用;三是提升國民教育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素質,挖掘人才紅利。

2021年9月1日,廣東佛山燈湖六小,開學第一天的放學時間,家長們在校門口焦急地等候著孩子。
王廣州對此表示認同,他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人口機會窗口依然處于非常有利的時期。雖然人口紅利受各種因素影響有所下降,但從整體看人口紅利仍處于水平較高的階段。同時他也指出,人口紅利是由就業人口創造的,從人口經濟學的原理出發,只有就業人口才能創造價值,構成“紅利”來源。“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年勞動年齡人口過早退出勞動力市場,不僅不利于人口機會窗口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人口紅利的深入挖掘。”
在王廣州看來,勞動力不是短缺的問題,而是有一部分勞動力沒有充分就業,這個群體也包括青年勞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上半年我國16~24歲人口、25~59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5.4%、4.2%。“在校受教育比重提高,必然帶來青年勞動力人口就業率下降,但人們理解的‘躺平’也好,‘啃老’也好,正在成為一種新趨勢,也是人力資本的巨大浪費。”王廣州坦言。
但他同時指出,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群體失業率依然較高,沿海一些地區缺工現象猶存,保持就業穩定仍然要持續努力。要繼續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推動經濟穩定恢復,為就業創造良好條件。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大學生、農民工重點群體的就業服務,加大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市場供求有效銜接,推動就業形勢穩定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