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霞
(甘肅省靖遠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白銀 7306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蛋雞養殖集約化和規模化進程不斷加快,蛋雞疫病的發生也呈現出了不斷攀升的趨勢。雞傳染性鼻炎是由雞副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上呼吸道疾病,臨床表現能夠引起結膜炎、臉部浮腫以及流膿鼻涕等,并能導致蛋雞產蛋率、產蛋質量下降。如果沒有及時隔離病雞,該病極易在群體間擴散傳播,導致雞群病死率上升,養殖場損失巨大。本文根據2020年靖遠縣某養殖場蛋雞突然出現了咳嗽氣喘、食欲不振的實例,通過其臨床癥狀、剖解病變,結合涂片鏡檢、細菌分離和V因子試驗等多種實驗室方法進行診斷,并對蛋雞傳染性鼻炎防治技術進行分析和探究,以引起從業者的重視。
雞傳染性鼻炎病原為多形性的雞副嗜血桿菌,該菌屬于兼性厭氧菌,可在5%~10%的二氧化碳、37 ℃的環境中生長,但對環境的抵抗力極差,對熱敏感,45 ℃存活6 min,在陽光照射、干燥環境下幾小時就死亡,一般的消毒劑可殺滅它。雞副嗜血桿菌在病雞的眼分泌物、黏膜中分布較多,一般使用巧克力營養瓊脂、血液瓊脂等培養基進行培養。雞嗜血桿菌生長的必需物質為“V因子”,而葡萄球菌能分泌該因子,因此,將雞嗜血桿菌和葡萄球菌接種同一血液培養皿中,可發現雞副嗜血桿菌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圍生長旺盛,形似“衛星”狀,可作為簡單的初步診斷。
雞傳染性鼻炎發病急,傳播快,可感染各年齡階段的雞,其中初產蛋雞更易感染,需要重點進行關注;4周以上雞群的發病率普遍呈上升趨勢,老齡雞感染較為嚴重,且潛伏期短,持續時間長。該疾病主要通過空氣傳播,養殖人員的衣物、飼養用具、飼料等也可作為傳播媒介。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春發病普遍,尤其是雞舍溫差較大、通風條件不良、飼養密度較大等不良應激會誘發雞群發病。
舍飼的蛋雞發病率高,13周齡以上蛋雞的發病率為100%,幼年雞的死亡率一般在5%~20%之間不等,成年雞死亡率要比幼年雞低得多,但感染后會使產蛋量明顯下降。經過治療后的康復帶菌雞、隱性感染雞是傳染性鼻炎發生的主要傳染源,如果養殖場管理不到位,飼養條件差則會導致傳染性鼻炎病重復發生。
雞群感染傳染性鼻炎后有一定的潛伏期,一般為1~3 d,潛伏期過后才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根據雞體質差異、不同日齡、發病進程,臨床癥狀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發病初期,病雞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食欲下降、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可看到病雞眼眶周圍腫脹,眼屎多,部分病情嚴重的雞會有失明現象,還發現在病雞鼻腔內存在大量黏膿性鼻液以及肉髯、雞冠等部位腫脹。發病后期,病雞出現呼吸道癥狀,并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多數病雞出現呼吸困難、啰音,產蛋雞產蛋量大幅度下降,蛋品質量也大不如前。
養殖場將病死雞送至獸醫站進行了剖檢,發現病雞眼瞼腫脹,呼吸道內存在大量黏液,鼻腔內也有干奶酪樣物質,氣管內部也存在大量黏液[1];咽喉部出血明顯,部分病死雞的肺臟有淤血現象,同時發現,病雞腹部也出現了卵巢變形、氣囊囊壁增厚的問題[2]。
將病雞眶下竇內的分泌物制成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在視野范圍內可見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呈現出兩極濃染,菌體為成對排列或單個排列,有時也能夠觀察到病原體呈短鏈狀排列。
無菌條件下取眶下竇內的分泌物,接種于綿羊血瓊脂平板上,在37 ℃ 10%CO2培養箱中培養24 h,發現血瓊脂培養基有半透明的菌落生長,僅有針尖大小,且邊緣十分整齊,顏色呈灰白色,特征性虹光顯著[3]。
從4.2分離的菌落中挑取單個菌落,劃線接種于綿羊血平板瓊脂上,培養基正中間粘貼NAD(輔酶Ⅰ)紙片,經37 ℃培養24 h,可觀察到在NAD紙片附近有密集菌落生成,且菌落很大。
平板凝集試驗:室溫下,將傳染性鼻炎標準血清、分離菌制成的待檢抗原各1滴滴于玻璃板上,輕輕搖動,使二者均勻混合,2~5 min后觀察是否有凝集現象,同時設標準抗原、陽性血清和陰性血清對照。如果有凝集現象,可判斷陽性。
血凝試驗:將純培養的分離菌接種于雞血清肉湯中培養18~24 h,將收獲的均勻混濁的培養物離心棄去上清液,加入PBS清洗,在清洗3次后將其制成10%的懸浮液,然后將1%的紅細胞和懸浮液混合試驗,發現凝集程度在50%以上可以判斷為陽性。
其它鑒定雞傳染性鼻炎的方法很多,1995年建立的Hpg-2 PCR技術被國際禽病界認定為診斷雞傳染性鼻炎金標,敏感性極高,特異性為100%。此外,還有間接ELISA方法和阻斷ELISA方法,其中間接ELISA診斷種特異性達100%,敏感性、重復性均好于HI試驗,適合于流行病學調查,但不能區分血清型;而阻斷ELISA可區分A、C血清型。
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雞傳染性鼻炎最直接、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可以降低鼻炎的發病率。因此,需要及時制定本場自己的免疫計劃,并保證計劃得到有效落實。在免疫計劃中,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選擇適宜的接種疫苗[4],要結合血清型來進行選擇,確保疫苗能夠發揮有效的預防作用,試驗顯示全價且免疫原性較好的菌株疫苗,保護效果更好。針對當前雞傳染性鼻炎的流行動態,有專家建議養殖場使用由國內分離菌株研制出的雞傳染性鼻炎三價(A型+B型+C型)滅活疫苗,有較好效果。未受到污染的雞舍,推薦:蛋雞在開產前需要注射2次三價苗,40~45日齡首免0.3 mL/羽,105~120日齡二免0.5 mL/羽,這樣保證雞群在整個產蛋周期都能得到有效保護;不建議產蛋高峰期進行免疫,這樣會影響產蛋。對已經產生病雞且感染較為嚴重的雞舍,需要進行至少3次的疫苗免疫接種,第一針約在雞群75日齡,第二針在種雞、蛋雞開產后接種,第三針則需要與第二針接種時間相距3~4個月[5]。如果出現變異菌株,還需要采用更具針對性的多價疫苗[6]。
提倡養殖場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要注意不從疫區引種,從非疫區引種時要關注種雞場有無傳染性鼻炎發生史。種雞場要建立嚴格的血清學檢測制度,及時淘汰陽性雞群,選育并建立陰性種雞群,同時嚴格執行各項生物安全措施,凈化商品雞群,淘汰感染雞或康復雞,對老雞群進行隔離飼養。消除氣溫突變、高溫高濕、雞群擁擠、通風不良、飼養環境衛生差、外來人員出入頻繁及消毒不及時等不良誘因,同時加強營養,提供全價營養日糧,給予添加多維和免疫保健劑的飲用水,減少不良應激,提高雞群抗病力。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每天定時通風;冬季要防寒保暖,及時檢查下水道、門窗與糞溝等處是否漏風,并進行封堵。嚴格落實殺菌消毒工作,及時對雞舍內部定期進行消殺、清掃,保證雞舍內的環境衛生干凈;對飲水裝置、喂料用具等也要及時進行清洗、消毒。在蛋雞進欄前、出欄后,對雞舍甲醛熏蒸消殺,起到良好的防病效果。甲醛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工作人員要注意加強自身防護。患過傳染性鼻炎的雞場,建議對雞舍和設備清洗和消毒之后,空舍1~2周再飼養下一批雞。
目前比較流行的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主要是在飼料、飲用水中添加藥物,以達到控制雞傳染性鼻炎的目的[7]。
5.3.1 中草藥治療 辛夷15 g,北沙參、酒黃柏、酒知母、郁金各9 g、明礬、甘草、木香各6 g,白芷、薄荷、蒼耳子7 g,混合加水煎煮,過濾除渣,藥液供病雞直接飲用,藥渣磨碎與飼料混和喂雞;每天1次,3 d一療程。同時,給雞群飲用復方新諾明水,用量50~100 mg/L水,第一次使用時量加倍。
5.3.2 抗生素治療 二甲基嘧啶和磺胺噻唑聯合使用治療效果較好,可將這兩種藥物混合添加于雞群的飼料和飲用水中,飼料中兩種藥物的混合濃度控制在0.5%為好,飼喂5~7 d;而飲用水中濃度最好控制在0.05%,使用6 d左右,使用這兩種藥物注意休藥期,也要避免與其它磺胺類藥物同用,以減少藥物對蛋雞的產蛋量與產蛋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