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
美育與藝術人文教育筆談
數字時代的審美價值領導權與藝術人文教育
馮雪峰(5)
藝術人文教育與人的“全面覺醒”——瑪克辛·格林美育思想的啟示
劉琴(5)
文人藝術的藝術人文價值:工夫論的視角
朱璟(5)
·美育研究·
美育的美學之緣與美學之助
宋生貴(1)
“以美育代宗教”:三條思路論爭的源起與旨歸
盧春紅(1)
“民藝”美學與鄉村美育:日本方案及其命運
柏奕旻(1)
談談學校美育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兼及加強和改進師范藝術教育
杜衛(2)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社會美育策略思考
丁月華(2)
媒介視野下“以美育代宗教”之辯再考
劉晨(2)
論羅斯金的美育思想
劉濤(2)
“創造力”美育話語的源與流
徐承,汪洋(3)
馬一浮“詩教主仁”美育思想及其現代啟示
皮佳佳(3)
舞蹈美育的特點與方法略論
屈紅梅(3)
論為美育的藝術教育
孔新苗(4)
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初中美育校本探索
陳立英,楊國燕(4)
從觀影到品評:電影批評的美育實踐功能
毛君(4)
論“中華美學精神”與“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與關系
馮學勤(5)
規范與解放——西方古典美育理論重溯
陳昊(5)
美學傳統·中外理論·當代美育——“新時代中國美育理論”論壇綜述
嚴婧瑞,王杉(5)
文心涵濡:大學美育新方案
王一川(6)
中華美育會考論
陳星(6)
娛樂媒介在審美教育中的勵志作用研究
肖勻藝,劉宣文,應通,張英萍(6)
·藝術教育研究·
西方“兒童美術的發現”析論
王麗(1)
北宋徽宗畫院教育問題再議
趙振宇(1)
清末奉天女子美術學堂的專業性考辨
李程(1)
“融合”至美:科班教學對現代藝術職業教育的啟示——以《粉墨春秋》為例
王新新(2)
論視唱練耳在聲樂演唱學習中的應用與要領
查大林(2)
以藝術為核心的STEAM跨學科教育當代議題與趨勢
張嚴翰,吳佳妮,趙玥涵(2)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跨學科設計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吳維憶,黃華青(4)
疫情期間大學生情緒紓解的藝術介入探析
梅嬌寅,余華,黃舒茗(4)
“模塊”與“思維”——荷蘭藝術課程改革的啟示
唐小雯(4)
陸在易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的歌唱審美探究
馬亞囡(4)
教育戲劇中的過程性與協同性實踐研究——以“創意課本劇”排演為例
丁柳(5)
邁向一體化的核心素養美術教學——《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 2020年修訂)》的對比與銜接
郝赫(5)
·藝術史研究·
張光“閨閣繪畫”之近代際遇
丁海涵(1)
東西方美術交流視野下的東亞美術史先驅恩內斯特·費諾羅薩
夏娃,張永良,李軍(1)
中國山水畫的自然與真實——重估貢布里希對邁珂·蘇立文《山川悠遠》的批評
王一楠(1)
工藝美院風格:中國現代審美生活與美育的開端
李福成,劉毅(2)
從觀看到行動——奧古斯都·波瓦的戲劇介入探析
張勰(2)
李斯特交響詩《匈奴之戰》中的音樂敘事模式探究
閔訥(2)
中國早期美術史論家俞劍華藝術教育思想探析
吳衛,陳靜思(3)
日本大德寺藏《五百羅漢圖》中“萬回”形象辨析與圖像研究
張凱(3)
中華藝術教育社活動與貢獻
周予洵(3)
《藝術列傳》與中國藝術史學“三大體系”的關系
李倍雷(4)
民國時期高校中復合型藝術師資培養研究
趙梓銘(4)
明刻本《玉茗堂丹青記》插圖與評點的互文研究
應雨同,劉晨(4)
俞寄凡的藝術學譯作和著述版本及其學術價值考論
鄭立君,鄭冰雪(5)
“養成新人材”:民國戲曲演員的文化教育與學術訓練
簡貴燈(5)
藝術科學的本體之辨——論中國藝術史作為一種現代性知識裝置
蔣含韻(5)
莫里斯“生活藝術化”思想在民國的流變
張銳,張紅(6)
在考古與藝術之間——滕固的美術考古實踐與民族藝術復興理想
韋昊昱(6)
·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
竹久夢二兒童插圖中的童趣美探析
王曉黎(1)
論魏晉時期文人音樂的三重性
胡南(1)
論托馬斯·門羅的藝術類型學思想
朱妮婭,潘建偉(1)
“藝術是生命的表現”——論劉海粟的藝術形上學思想
馮學勤(2)
比較學視域下古代藝術“南北”論及其風格范疇
張蘭芳(2)
溫克爾曼論感覺能力:“石膏漿液”“熱”及具身性
高硯平(2)
對藝術體制的第二次嘲諷:論卡特蘭的《喜劇演員》
陽爍(3)
現代繪畫中的線條——三種受現象學影響的觀看進路研究
戴思羽(3)
建設性重構:論邁耶·夏皮羅的藝術符號學
陳小光,諸葛沂(3)
“埶”:中國藝術起源的觀念試探
張法(4)
論“作為藝術品的兒童生命”——以尼采與德勒茲為進路
王麗(4)
為一門出現爭議的學科鋪墊理論基石——讀王一川《藝術學理論要略》及學科建設之議
夏燕靖(5)
資本與習性:現代漫畫藝術的心理區隔與審美選擇——論中國連環畫與國外漫畫的歷史分野
徐秀明(5)
新時代國家科研評價政策對高校藝術科研評價的啟示
羅晶(5)
顛覆與延續:從《紅樓夢》到《夢紅樓》
嚴儼(5)
文物活化的“浙里”密碼——評創意音舞《憶江南》《游春》
郭克儉,邱正(6)
從《踏歌》到《只此青綠》:女子群舞編創的再現與表現維度
張蔚(6)
“鷓鴣詩”的文學意象與《鷓鴣飛》的審美意趣
陳輝(6)
·美學研究·
中華傳統審美意識四原理
王柯平(1)
當代動漫的后現代美學趨向
徐秀明(1)
自由的美如何關注現實——論黑格爾的美學理論對近現代社會的教益
任繼澤(1)
中國20世紀現代派美術的美學探索與論爭
楊向榮(3)
“二徐之爭”與中國形式美學發展之曲折
賴勤芳(3)
防范科學主義藝術理論與時-空語法檢測——就海德格爾《物的追問》而論
劉彥順(4)
審美體驗的科學性——從朱光潛“美本質”問題的邏輯起點出發
周豐(4)
翁貝托·艾柯的中世紀藝術美學研究管窺——基于《中世紀之美》的思路述評
蘇夢熙(5)
試探16至20世紀初西方對中國藝術趣味的接受
白薇臻(5)
歷史·審美·觀念:論音樂經典的確立
劉青(5)
現代性的自然美學及其當代價值
杜學敏(6)
中國傳統美學人格底蘊再思
左劍峰(6)
現代審美話語的奠基與藝術本體價值的追尋——重估席勒的美學遺產
陳新儒(6)
·審美文化研究·
藝術語言、器質模型與審美遷躍
薛富興(2)
八大山人行書的審美特性綜論
宋民(2)
陳世驤論“時間”新探
胡旻(2)
傳統題材動畫的互聯網傳播策略研究
徐丹,陳雪頌(3)
蕭友梅大提琴作品《秋思》的時代風格與藝術成就
張寶君(3)
媒介視域下西湖審美形象的形成與傳播
李燕(3)
曲中有畫——譚盾鋼琴組曲《憶》中音樂與水彩畫的交融
韓宇,金慧(3)
唐詩中的“醉舞”精神
譚玉龍(6)
致工·尚善·盡美:漢服的文化基因與創新傳承
王蘊錦,劉讓同(6)
從“古雅”到“無弦”:歷史語境中蘇軾琴學思想的變遷
郎耀輝(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