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順

鄧某在一家食品公司的銷售部工作。雖然進公司晚,但由于工作努力,業績突出,他年年都被評為銷售部優秀職工。這也讓原本牢牢占據銷售部優秀職工之位的孫某感到不滿。孫某心胸狹隘,經常在鄧某背后搗亂,兩人因此結下了梁子。單位領導考慮再三,將孫某調走,安排他在倉庫擔任保管員。
春節前夕,鄧某接到一筆金額高達十萬元的訂單。他欣喜若狂,立刻來到倉庫,打算盡快發貨。沒想到冤家路窄,這時倉庫里只有孫某。為了盡快發貨,鄧某還是將領導簽過字的發貨單交到孫某手里。孫某看了發貨單,冷冷地說:“倉庫里沒有這些貨,你還是等幾天吧。”鄧某覺得孫某是在說謊,但苦于沒有證據,只能轉身離開。
在回寢室的路上,鄧某遇到了在生產線工作的同鄉劉某,他向劉某說了剛才的遭遇。劉某聽后立刻說:“鄧哥,姓孫的那小子騙了你,不瞞你說,你要發的貨,我們這些天生產了不少。”
鄧某生氣地說:“這個姓孫的,太不像話了!”
巧的是,鄧某吐槽的時候,孫某正好從旁邊經過。聽聞此言,孫某就和鄧某打了起來。這一幕正好被單位領導看得一清二楚。
單位領導從劉某那里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對孫某進行了相應的處分。孫某本來心情就不好,現在更加惱火了,他覺得一定是鄧某因為自己沒給他發貨,所以才向領導告狀。自己被處分,全是鄧某害的。
當天晚上,鄧某回寢室休息,就在他準備開門時,忽然感到肩膀一陣鉆心的疼。回頭一看,只見孫某拿著一個啤酒瓶,惡狠狠地說:“姓鄧的,你死定了!”說罷,他就將啤酒瓶砸在了鄧某的頭上。
鄧某趕忙用手捂住頭,沒想到孫某又將鄧某推倒了,他坐在鄧某身上,用力向鄧某揮拳。鄧某大聲呼救,聞聲趕來的同事立刻將孫某控制住,并將鄧某送到醫院。
鄧某住院期間,單位領導去看望過他,但除此以外也僅是給鄧某發放基本生活費。傷愈出院后,鄧某先是起訴了孫某,然后又找到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求認定自己是工傷。
雖然法院判決孫某需要賠償鄧某的各項損失,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卻沒有同意認定鄧某是工傷。理由是鄧某被孫某打傷,與其單位無關。發生糾紛的時間在晚上,地點在員工寢室樓,況且鄧某當時并非在履行職務,所以不應認定為工傷。
鄧某一紙訴狀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告上法庭,要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認定自己是工傷。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鄧某接到訂單后,迅速到倉庫聯系發貨,孫某卻謊稱無貨,鄧某是在了解事實真相之后與孫某發生沖突的。晚上,孫某打傷鄧某,也是因為孫某產生了誤會,并激化了矛盾。因此可以肯定,訂單發貨問題屬于誘發因素,所以法院支持了鄧某的訴訟請求。
本故事涉及的一個法律問題,即工傷的認定。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屬于工傷。
故事中的鄧某被孫某打傷,明顯是基于工作原因而受到的傷害,故盡管從責任上看孫某脫不了干系,但工傷性質也不能否定。
(發稿編輯:曹晴雯)
(題圖:張恩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