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 賈寧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精彩讓全球重新認識了雪花以及冰雪運動的魅力。通過人工造雪,冬奧會及各類冰雪運動更廣泛地覆蓋到更多的人群,但與此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問題:人造雪和自然雪的運動體驗是否不同?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雪花的形成說起。
天然雪的形成充滿了偶然與復雜性。寒冷空氣中凝結成的微小冰晶從高空飄落,在不同溫度和濕度的氣塊中穿行約半小時,吸附空氣中的水汽形成雪晶。雪晶的形狀因氣溫、過飽和度的差別可以分為柱狀、針狀、板狀、枝狀四類(圖1)。每一個雪晶運動的軌跡和形成微環境都不同,所以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雪花,這也造成了天然降雪復雜多變的物理特征,較難加以處理。

圖1 自然降雪雪花結構與氣象環境的關系
相比之下,人造雪的形成過程盡顯短平快本色。經過霧化,小水滴從造雪機口噴射到低溫空氣中,被更小的冰晶轟擊,形成圓形的冰滴,在落地前即可結冰。整個過程極為迅速,只需幾秒鐘就可以用水和空氣制造出一層漂浮的人造雪。人造雪花的形狀基本一致,物理性狀統一,更具有可控性。
雖然沒有自然雪的千姿百態,但人造雪才是滑雪者想要的?;﹫鲋凶顑炠|的“冰狀雪”雪道要求雪的密度大、硬度強,不易變形。自然降雪結構松散,冰只占其體積的10%,若想達到“冰狀雪”水平,要付出更多人力、物力和更長的準備時間。由于冰滴的易粘連性,人造雪結構堅固緊湊,冰占其體積達到50%,剛制作完成時已經達到自然雪沉積很長時間才能達到的狀態。同時,人造雪物理結構統一,可控可靠,更潔凈,不需剔除自然雪中存在的諸多雜質,所以用人造雪鋪設雪道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成本,世界上超三分之二的雪場都依賴人造雪。

“冰狀雪”雪道作為高山滑雪項目的專用賽道,還要求其表面形成類似于冰面的結晶層,這時如果出現自然降雪反而會成為負擔,破壞“光滑如鏡”的完美雪道。美國滑雪協會在賽道專家培訓中特意提醒當賽道準備就緒時新出現自然降雪的危害。未經壓實的天然雪還會造成安全威脅,滑雪的新手非常容易將雪板陷入松軟的天然雪中,導致急停、側翻事故。天然雪因為復雜的內在結構,硬度會發生變化且不好控制,如果處理不及時出現“爛雪”,輕則影響滑雪體驗,重則造成翻滾受傷。
重大國際賽事更是人造雪的主場。人造雪可以根據不同場地、項目的要求,自由調整雪花的粒徑、含水量和硬度,定制最符合實際需求的雪,為運動員的高規格競技保駕護航。雪上競技選手也非常重視賽場雪道的堅硬度與一致性。人造雪可以保證雪道表面足夠堅硬耐滑,整個賽場都遵循統一的標準,無論運動員是第一個還是最后一個出發,無論是在出發點還是彎道處,都擁有幾乎一樣的賽道狀態,這就保證了整個賽場的一致性和比賽的公平公正。也正是這個原因,歷屆冬奧會都大比例的使用人造雪,2014年索契冬奧會人造雪占總用雪量的80%,2018年平昌冬奧會達到90%。
人造雪生成快、結構一致、物理性狀統一、可控性強、好處理、節約成本,可以更高效地滿足世界頂級雪上運動的極高要求,就更不用擔心日常商業娛樂滑雪的需求了。如果去滑雪,就肯定有機會嘗試人造雪帶來的優質運動體驗。在人造雪場的高處放眼望去,銀裝素裹美景依舊,但管窺探微可以發現,揮灑的雪,不只是來自大自然的施舍給與,更是人類的智慧創造。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