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鑫 青木 張靜 劉洋 陳康 柳玉鵬
當地時間8日中午,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講話宣布,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此前一天,美法德英領導人舉行視頻會議,白宮在會后發表聲明稱,各國對于經濟制裁俄羅斯的立場“空前一致”,決心要俄羅斯為“入侵烏克蘭持續付出高昂代價”。不過,歐洲方面的聲音并不相同。德國總理朔爾茨當天明確表示,德國將繼續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擔心“歐洲下一個冬天會更艱難”,他同時呼吁“作為一個國家而言,要永遠尊重俄羅斯”。對于西方威脅對俄能源進行制裁,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8日警告稱,此舉將使原油價格飆升至每桶300美元以上,他還威脅將中斷“北溪-2”天然氣管道來反擊西方。在國際上,越來越多國家認為制裁對世界不利,呼吁俄烏及相關各方展開和談。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頻峰會,就烏克蘭局勢交換意見。習近平強調,當務之急是避免緊張局勢升級,甚至失控。中方支持法德兩國從歐洲自身利益出發,為歐洲持久安全著想,堅持戰略自主,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
美歐表態不一是協調失敗?
“我們禁止所有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和能源的進口……美國瞄準了俄羅斯經濟的大動脈”,BBC'引述拜登8日的講話稱。不過,他也說:“我們不會參與俄羅斯的戰爭。”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英國政府也計劃與美國同步禁止俄羅斯石油的進口。歐盟8日發表聲明稱,今年將把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量減少2/3,并且“在2030年之前”消除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總體依賴。歐盟能源專員西姆森認為,雖然歐盟國家在今年冬天剩下的幾周內擁有“足夠數量的天然氣”,但“我們需要緊急補充明年的儲備”。
法新社稱,拜登與馬克龍、朔爾茨、約翰遜7日舉行了視頻峰會。四方在會后的聲明卻明顯不同調。白宮稱,各國在經濟制裁俄羅斯立場上“空前一致”。不過,德國在視頻會議結束后發布的新聞稿中沒有談及制裁問題,只是強調“對烏克蘭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的可能性”。
“美歐在能源上對俄制裁的態度差別是否可看作是西方協調的失敗?”有記者在白宮7日的記者會上直接發問。對此,白宮發言人普薩基稱,我們的情況(與歐洲)不同,美國進口的石油天然氣很少,而且美國也有自己的油氣生產能力。
“美國之音”稱,美國一些議員,尤其是共和黨議員紛紛要求禁止進口俄羅斯油氣。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專家格里菲斯稱,美國2021年每天從俄羅斯進口約60萬桶石油和石油產品,價值7000萬美元,一年進口值超過200億美元,相當于俄每年軍事預算的近一半。不過,報道也稱,俄羅斯對美原油出口僅占俄石油出口的1.48%,因此制裁俄羅斯能源需要其他國家的加入。
《紐約時報》擔憂,如果美國制裁俄油氣,將可能損害美國經濟,進一步增高通脹。報道稱,美國全國汽油平均價格比一周前上漲了10%以上,已飆升至2008年以來的新高。加上近幾個月來高達7.5%的通脹率,將使民眾對拜登政府支持率繼續下降。高盛分析師估計,如果油價達到每桶150美元,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至少減少0.5個百分點。一些民主黨人擔憂,共和黨會在中期選舉前利用油價上漲作為攻擊民主黨的政治棍棒。
“五眼聯盟”執意煽風點火
對于是否制裁俄羅斯油氣,西方各國態度不一。7日早些時候,德國總理朔爾茨公開就制裁俄油氣表態稱,德國將繼續從俄羅斯進口能源。他說:“目前,歐洲取暖、出行、發電和工業所需要的能源供應沒有其他途徑可以保障。”俄能源對歐洲人的日常生活意義重大,所以歐盟在制裁俄羅斯時有意避開了能源領域。朔爾茨稱,幾個月以來,德國政府一直在同歐盟內外的伙伴研究可替代俄羅斯能源的選項,“但這不會在一夜之間就實現”。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此前也公開反對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他說:“如果發生禁運,德國的社會和平會受到威脅。”
“今日俄羅斯”網站稱,朔爾茨拒絕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是一個“清醒的決定”。根據德國聯邦經濟部發布的數據,德國的化石燃料高度依賴俄羅斯。俄羅斯在德國化石和天然氣進口中所占的份額約為55%,煤炭進口約占50%,原油進口約占35%。而在歐盟范圍內,41%的天然氣、46%的煤和27%的石油來自俄羅斯。
法國總統馬克龍7日在競選活動上稱,如果俄羅斯決定切斷對歐供氣,歐洲將會面臨困境,而且“下一個冬天會更艱難”。他還罕見地宣稱需要與俄“保持一切可能的聯系”,“與他們在技術、商業等領域展開合作……繼續與其領導人會談,即使我們之間存在分歧。”他說,作為一個國家而言,要永遠尊重俄羅斯和俄羅斯人民。如果俄羅斯不是歐洲大陸“大版圖”的一部分,“持久和平”問題就無從談起。
與德法等歐洲國家不同,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五眼聯盟”國家在制裁俄油氣方面卻在積極煽風點火。英國首相約翰遜7日與來訪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和荷蘭首相呂特在倫敦舉行了會晤。約翰遜表示,英國將在未來幾天制定新的能源供應戰略。據BBC報道,英國從俄進口的天然氣不到其使用量的5%。澳大利亞8日宣布新一輪對俄制裁,澳兩家石油公司也宣布暫停從俄購買石油。
環球時報20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