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華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價值,異彩紛呈。在我們見過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透露著“美食”的氣息,在文字范圍內刺激著我們的味蕾。那么,當文字與美食遇到一起,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歷史溯源
追根溯源,約50萬年前的“北京人”已經能很好地管理火、使用火,人類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新石器時代,由于陶器的普及,人們開始用水煮熟食物,并用海鹽與食物同時烹飪,形成了最初的烹飪技術。后來隨著食物種類的增多、人類對營養需求的增加,以及烹飪工藝的發展,人們結合各地烹飪方式的特點,使一道道美食新鮮出爐。不管是簡簡單單的農家蒸菜,還是場面盛大的滿漢全席,都帶給人們極美的享受。中國的烹飪特色,不僅要講究“好吃”,還要講究“賞心悅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色香味俱全”。中國烹飪經歷了由單一到復雜、由簡陋到精美的發展過程。除此之外,中國飲食文化關注飲食的觀念、習俗和社會功能,在飲食的特色、習慣中也暗含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禮儀,大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小到不同家庭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不管走到哪里,每一餐、每一飯都傾注了人們對事物熱情的禮贊。我們除了要了解飲食文化的特點,也要感受飲食文化所包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大家見解
餃 子
◎梁實秋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边@是北方鄉下的一句俗語。北平城里的人不說這句話。因為北平人過去不說餃子,都說“煮餑餑”,這也許是滿洲語。我到了十四歲才知道煮餑餑就是餃子。
北方人都以餃子為美食。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財力,吃頓餃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面、搟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
年終吃餃子是天經地義,有人胃口特強,能從初一到十五頓頓餃子,樂此不疲。當然連吃兩頓就告饒的也不是沒有。至于在鄉下,吃頓餃子不易,也許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時才能有此豪舉。
餃子的成色不同,我吃過最低級的餃子??箲鹌陂g有一年除夕我在陜西寶雞,餐館過年全不營業,我躑躅街頭,遙見鐵路旁邊有一草棚,燈火熒然,熱氣直冒,乃趨就之,竟是一間餃子館。我叫了二十個韭菜餡餃子,店主還抓了一把帶皮的蒜瓣給我,外加一碗熱湯。我吃得一頭大汗,十分滿足。
我也吃過頂精致的一頓餃子。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后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漂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菜飽,禁不住誘惑,還是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
做餃子第一面皮要好。店肆現成的餃子皮,堿太多,煮出來滑溜溜的,咬起來韌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軟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陣子。蓋上一塊濕布,防干裂。搟皮子不難,久練即熟,中心稍厚,邊緣稍薄。包的時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緊。有些店里伙計包餃子,用拳頭一握就是一個,快則快矣,煮出來卻是一個個的面疙瘩。
餃子餡各隨所好。有人愛吃薺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餡,最好是一兜兒肉,有人愿意多羼青菜。(有一位太太應邀吃餃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為她必是吃到了什么臟東西,她說:“怎么,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有人以為豬肉冬瓜餡最好,有人認定羊肉白菜餡為正宗。韭菜餡有人說香,有人說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冷凍餃子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新鮮的好。據說新發明了一種制造餃子的機器,一貫作業,整治迅速,我尚未見過。我想最好的餃子機器應該是——人。
吃剩下的餃子,冷藏起來,第二天油鍋里一炸,炸得焦黃,好吃。
(選自《雅舍談吃》)
教師觀點
舌尖上的語文
中華民族歷經千年歷史,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傳統文化。作為美食大國的中國,飲食文化更是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字與美食相遇,擦出人性的火花,展現出無窮無盡的魅力。
美食之美不僅在于食物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制作食物的流程與精湛的工藝?!疤悄?,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來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種。熬糖的時候,要有工具,還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還得要人包裝、送貨、銷售,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勞動。”這是統編版小學語文課文《千人糕》中的美食——米糕。普普通通的米糕包含著很多人辛勤的汗水,也揭示著做人的道理——一塊平平常常的糕,經過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面前,因此被稱為“千人糕”。每一樣糕點的制作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讓我們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展現出了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繁華的都市其實就是“美食集聚地”,春節時大街上的糖果兒、烤地瓜等各色零食充斥著孩子們的快樂童年。“春節牌”零食之王的美稱非糖葫蘆莫屬了。“早晨起來,父親去市上買來紅果、海棠、山藥、紅小豆等,先把這些東西洗干凈。紅果、海棠去了把兒和尾,有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要挑出來,選出上好的在陽光下晾曬。青絲、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蘆必須用冰糖,綿白糖不行,蘸出來不亮。煮糖用銅鍋,鐵鍋煮出的糖發黑?!边@是著名戲曲演員新鳳霞寫的一篇文章《萬年牢》,也選自我們的小學課本,幾行簡單的文字,卻讓我們似乎看到鮮亮的紅果,蘸著亮晶晶的冰糖,一口下去酸甜可口。《萬年牢》給我們展現出了一幅舌尖上的盛宴,小小的糖葫蘆還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如此美味,包含了多少良苦用心。
美食依舊逃不開我們的中學課本。“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不知是南棗還是北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要泡一個月,打開來,酒香加藥香,恨不得一口氣喝它三大杯”,文字醉人,酒也醉人,春酒之醇香散落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釀酒人的精心、善意皆是這酒的精華之所在,這便是琦君的《春酒》?!皸钇咦杂懈哒?,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灑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灑一次芝麻。這樣一直喝到見了碗底都有香味。他另一手絕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鐵鍋炒過,再拿搟面杖壓碎。壓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來?!边@是馮驥才的《好嘴楊巴》中氤氳出的茶湯的熱氣和香氣。“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咸鴨蛋,堪稱“下飯神器”,《端午的鴨蛋》表現出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以及對故鄉的熱愛。
在陸文夫的《美食家》中展現了不一樣的舌尖盛宴,“我到陸稿薦去買醬肉,到馬詠齋去買野味,到五芳齋去買五香小排骨,到采芝齋去買蝦子鲞魚,到某某老頭家去買糟鵝,到玄妙觀里去買油氽臭豆腐干,特別是要吃陸稿薦的乳腐醬方,那肉入口就化,香甜不膩?!币欢挝淖肿屓舜瓜延??!都t樓夢》的大觀園更是“美食吃播”現場,其飲食十分豐盛,制作流程十分繁瑣,且聽王熙鳳介紹茄鲞的制作過程:“這倒也不難。把才摘下來的茄子的皮削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爪子肉一拌就是了。”這便是劉姥姥初進大觀園時吃到的“沒有茄子味的茄子(茄鲞)”了。文學作品中若隱若現的美食,不停地吸引著“吃貨”們的眼球。
37585019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