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琪
山在等待一位隱士,水在等待一尾紅鯉。而我,在等待,等待著心中的燈火重新燃起。(開篇充滿詩情畫意,用排比句式,列出山等待隱士、水等待紅鯉,引出“我”等待燈火燃起這一主題。)
拂堤楊柳醉春煙,埋下火種。
四歲,兒童畫,與你相識在二月天。最初火種埋下的時候,是不諳世事時最純凈的年華。
那時,一盒磨禿的油畫棒,一支勾線筆,就是我的整個世界。是森林中長滿“太陽”的大樹?是穿著燕尾服、彬彬有禮的狐貍先生?是背上涂著大紅星的海星?還是河畔幾株粉紅的楊柳?不顧衣服上幾道“彩虹”,只傾聽與你的繽紛游戲。銀鈴般的笑聲伴隨火種,愈來愈烈。(畫畫的火種在小作者四歲時埋下,不諳世事的童年有了油畫棒和勾線筆便構造出整個世界,童年也因此變得繽紛起來。)
點溪荷葉疊青錢,燈火漸熄。
七歲,水彩,與你相約在六月天。甜澀相伴。
一抹淡粉,一滴紫羅,一片玫紅,一道銀灰。水彩相較于兒童美術,更為成熟與復雜。一支自來水筆,潤濕筆尖,在果凍般的顏料上“行走”。
本該是少女的蔚藍天空,卻染成了團團烏云。我將畫紙揉成一團,向腦后一拋!轉過身,發現:那堆畫紙都堆成山了!我無心去數,終是咬牙切齒地扔下筆,打開顏料盒。水彩比兒童美術更絢麗,卻也更愁人。誰知燈火燃幾時?
曾想過放手,可覺得心底還有一絲光亮,那是未熄的火種,心燈依舊明。(七歲時學畫受到阻礙,心中的火種漸熄,但仍有光亮。本節描述出自己內心的掙扎,也在暗自較勁,堅持心中的燈火。)
楓葉荻花秋瑟瑟,燈火滿盞。
九歲,素描,與你相守在十月天。一念終生。
不見了色彩,只剩下黑白。眼前的這幅作品,是我與我的妹妹、母親共同創作的。木質鉛筆在畫紙上摩挲,鉛灰色的痕跡就像城市天空的顏色。家庭評選上,我們的作品掛在最中間,經過的人都會夸上幾句。我知道,當年的火種早已充盈心間。
盈盈秋水,料峭春寒,掌心握筆,燈火永不熄。(經歷了瓶頸期,畫技有了更高的突破,也找到了畫畫帶給自己的意義,心中的燈火更加堅定。全文通過年齡與心理變化劃分小節,此起彼伏,文字也十分優美。)
312050058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