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娟
話題導入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與思想沃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與傳承傳統思想精華和文化智慧的基礎上,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繁榮。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更應該深刻把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關系,發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強音。
言論集錦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小說、影視,還是音樂、繪畫,不論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瑯琊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映,還是各種國風音樂、國風漫畫的流行,都體現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特點。它們既不是簡單照搬外來文學藝術的觀念、形態、樣式和手法,也不是原封不動地襲用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審美,而是植根當下、植根現實、植根當下現實中人們的情感與體驗,既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文化的特點,也體現了現代人類文明、人類文化和人類藝術的共性。
——《人民日報》2020年7月21日
我們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傳下去”,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復古,也不是要簡單地給傳統穿上新裝,或給今人套上古裝,而是要激活傳統,推陳出新。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當下已有的歷史文化,而是要努力推進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就是以創新創造的精神推動中華文化古為今用的過程,就是中華文化在新知的開創中獲得新生的過程。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沈壯
少年心聲
王娜娜: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對年輕人和傳統文化的認識都存在著雙重誤區:一方面認為年輕人喜歡的都是“無腦劇”“傻白甜”“雷人風”;另一方面認為傳統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貨”。這種認知上的錯誤,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播始終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轉。但其實,年輕人與傳統文化之間只是缺少一個連接彼此的橋梁而已。
崔春旭: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戲曲、音樂、舞蹈、書畫正在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揮毫潑墨、吟詩誦詞已經成為一種新時尚。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來,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傳統文化也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聽好讀。
徐紀靈: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穿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且許多衛衣、T恤、大衣等現代服裝也與漢服元素結合,變得很有“味道”。漢服不僅是唯美的傳統服飾,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云錦、蘇繡、湘繡、妝花、香云紗這樣的非遺工藝,以及敦煌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文博機構的藝術珍品,均成為現代漢服設計的靈感來源。
呂宇軒: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民的關注,國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國風新潮流”。不僅有《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上線吧!華彩少年》《登場了!洛陽》等文化類綜藝節目涌入觀眾視線,更有眾多文創產品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比如大雁塔形狀的雪糕、故宮主題筆記本、汾酒冰箱貼等。每次看到這些,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都會油然而生。
素材之林
《典籍里的中國》:跨越時空的對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自播出就贏得了社會廣泛好評。
《典籍里的中國》運用電視化、通俗化表達,讓“遙不可及”的文化典籍變得“觸手可得”,讓“高冷”的歷史故事在電視里“活”了起來,更加深了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從《尚書》到《天工開物》,從《史記》到《本草綱目》,一本本典籍不僅關乎科技、醫藥、歷史和文化等方面,更是先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這檔節目的出現,不僅讓典籍“活”在了藏書館里,更“活”在了年輕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國》把圖書館里的典籍搬上電視,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時空界限,實現舞臺對話,為受眾營造“沉浸式”的視聽體驗,讓我們在驚喜和感動之余,品味歷史之厚重,感受典籍之偉大,汲取文化之營養。
——摘自《光明日報》2021年7月14日
“奇妙游”游過歷史,游向未來
2021年,河南衛視的幾檔中國節日系列特別節目頻頻出圈。這一年河南衛視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和感動,從春節的《唐宮夜宴》到清明的《紙扇書生》,從端午的《洛神水賦》到七夕的《龍門金剛》,再到中秋的《鶴歸來兮》《墨舞中秋帖》,還有重陽的《有鳳來儀》和《逍遙》。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的每個節目都彰顯出強烈的文化自信,讓大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河南衛視這一系列策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如果說河南衛視“奇妙游”做對了什么,那或許就是:向傳統要資源,向現代要技術。毋寧說,豐饒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根本,現代技術的呈現是提味的佐料。
從本質上來說,一切創作都是經驗的創作。從古至今,所有的文化作品都是層累的經驗的疊加。“奇妙游”系列中的“經驗”,就是豐富的傳統文化,通過現代技術的加工,老的經驗迸發出新的光芒。它們既傳統又現代,既經典又流行,既有厚重的古意,又有活潑的氣息。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藝,經節目制作人員之手,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不惑于一時的流行,不目迷于他人的熱鬧,堅守中華文化本位,苦心布局,精心鉆研,河南衛視終于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爆款”之路。
——摘自《光明日報》2021年10月14日
教師總結
中國有句話叫“如將不盡,與古為新”,意思是要善于將傳統翻新,在持續創新中,讓傳統開出時代之花。在“向前看”“向外看”的時候,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我們腳下的土地,在我們的歷史叢林深處,恰恰有取之不盡的文化瑰寶。與其向外實行拿來主義,不如就地取材:這里有上古傳說,有詩書禮樂,有秦磚漢瓦,有唐詩宋詞。史之意蘊,書之意趣,思之愜意,樂之迷人,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