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現
說“費事”
◎王子瀟
生活里,“費事”二字,總會不時聽到。“真不想費事”“需要費這么多事”……其語一出,往往伴著腦袋一搖,眉頭一緊,心中嘀咕幾句,面露為難之色。
“費事”釋義多種,但概括起來,就是麻煩、費周折。做事總要花時間和體力,但覺得費事,多半是感到付出與回報不匹配。出差歸來,要清理衣物,件件手洗,實在費事。洗衣機一鍵設定,功能多樣,省時省力還潔凈徹底。購買火車票,以前要到車站,辛苦奔忙不說,還要排長隊。如今購票軟件打開,余票多少、車次信息一目了然,一鍵下單,省時高效。智能家電推廣、網上購物風行、在線選座普及……科技的發展,服務的優化,讓我們的生活愈發方便快捷。某種意義上看,社會的發展歷程,就是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省事的歷程。
然而,有的時候,所謂不愿費事,可能只是一個借口。體重上升,身材肥胖,深知應該減重。可轉念一想,要跑步,要健身,要揮汗如雨,要注意飲食,堅持下去不易,太費事了,索性放棄,照常如昨。這些時候,與其說怕費事,不如說是怕用功、怕付出,都是懶惰和消極的托詞。這樣的怕費事,本質上是不想做事。更重要的,是有些時候我們必須去“費事”、要“費事”,否則就在投機取巧,破壞規則,危害不小。想過馬路,要步行一段過天橋。不愿“費事”,橫穿車道翻欄桿,看似方便自己,卻在破壞交通規則,制造巨大安全隱患。借怕費事之名,行做錯事之實,都是對自己、對他人的不負責。
所以“費事”雖然時常聽到,但真正有多少是真的費事,還是值得反思一下。
不過話說回來,費事雖然時常意味著麻煩、耗時耗力,但在生活中,也會看到有一些人愿意去費事,甚至主動去費事。比如我的一位好友。他有個習慣,出差一地,總要買些禮物帶回家,次次不落。細看他買的東西,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寶貝,多是點心零食、小件擺飾。大家常調侃他“老派”,如今網購發達,省時快捷;次次親力帶回,費事不說,價格也未必劃算。可他總說一句習慣了,也不多做回應。直到有一次,我刨根問他緣由,他才說了心里話——我很享受家人看到我帶回禮物時那驚喜的表情。他們知道,無論我去哪,心里始終想著他們。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我忽然意識到,很多我們看似費事甚至不理解的舉動,往往蘊含著別人更珍視的東西。
我曾遇到的一位電器銷售員。那次我買完電器,因時間匆忙,忘記打印發票。沒想到第二天一早,銷售員來到我家,親自把發票送過來。我說完全可以快遞寄過來,不必費事跑一趟。她告訴我,快遞雖方便,但親自送過來,她才放心。這句話,讓我感動許久。
我曾見過一位駐村扶貧干部。那天,他有事要聯系一戶村民。本來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但他卻執意走一段路,到村民家去說。我問他何必這么費事?他說電話雖然省事,卻只能就事說事。到村民家里看看,不僅把事說了,還能坐下聊聊,萬一他有什么別的困難,自己也能及時了解,幫上忙。
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還見過很多。我相信,他們并非不知道網購更劃算、快遞更省事、電話更方便,但是他們愿意費力背回、親自登門、多跑幾里,只因他們有著更珍視的東西——責任與情意。因為看重這些,他們覺得這些用心的付出就不是費事,而是情之所至,理所應當。
說到底,“費事”二字,關鍵看所費何事。若是無用之功,耗費一點都為費事;若是心中看重,或許費事還成了樂意的事,甚至更加用心。可見,“費事”二字,看似簡單,所含之意,并不簡單!
(選自《人民日報》2020年8月24日,有刪改)
技法提煉
1.寫好“如話家常、落筆自然”的開篇。
雜感(或稱隨感)取材以“雜”,內容廣泛,隨手記下,有感即發。“費事”,其意人人都懂,有什么可“感”的呢?作者不急于回應讀者的疑問,落筆先形容一下人們說“費事”時的常見神態,以增加行文的幽默味與現場感;接著用一段文字舉例,從正面述說“費事”的常用含義,落筆自然,用墨隨意,生活味濃,娓娓道來中寄寓對幸福社會的贊美。這段如話家常的文字,“雜”外有意,引起讀者的閱讀期待。
2.精選“人皆平凡、事接地氣”的素材。
文中“堅持‘老派’”的好友,親自送發票的“電器銷售員”,還有那位堅持“到村民家去說”的“駐村扶貧干部”,他們都是我們身邊經常可以遇見的普通人,樸實可親,善良貼心。文章以這些平常人為例說“費事”的價值取向,給人知心朋友“話家常”的親近感;而出差、網購、減肥一類日常話題的引入,也給文章增添了煙火味。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讓雜感之“感”,發自社會上平常的人與事,以茶余飯后話家常的形式出現,更能提高讀者的認同度,引發共鳴。
佳作展示
說“甜品”
◎施逸男
人們關于甜品的記憶總是美好的,無論是冬日街頭寒風凜冽中的烤地瓜,還是金碧輝煌的餐廳里精美的巧克力蛋糕,它們在舌尖的甜美帶給人的幸福感,想來是差不多的吧。
不必說包裝華美的費列羅,棱角分明的紐約芝士,圓潤可愛的葡式蛋撻,爽口彈滑的布丁;也不必說軟糯溫柔的麻薯,造型獨特的樹樁蛋糕,夢幻精致的馬卡龍,秀外慧中的大福,單單是粉嘟嘟、輕飄飄的棉花糖就給了我無限的美好。
不夸張地說,我的童年是與棉花糖相伴渡過的。每每取得了好成績,爺爺就會獎勵我一包棉花糖。那時,獲得棉花糖才是我認真學習的動力。棉花糖從最開始的實心塊狀,到后來的麻繩狀,再到后來的圓餅夾心形;從純白色到粉白相間,再到彩虹一般的絢爛,它給了我一個美好的童年。
我是斷不愿將它嚼著吃的,那樣太粗魯。這就好比有一杯上好的西湖雨前龍井擺在你的面前,你不細細品味它的醇香,反而如牛嚼牡丹一般將它咕嚕咕嚕地幾口吞下,那豈不是暴殄天物?那糖慢慢地融化,浸甜了口腔中的汁液,順著食道慢慢地下滑,順利抵達胃中,溫暖了整個身子,完成了由淀粉到麥芽糖再到葡萄糖的升華。
難以想象的,那柔軟的萌物竟是金字塔的“同齡人”。在兩千多年前的埃及,它們還只是從藥蜀葵中提取出的供貴族食用的藥品。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一顆藥蜀葵進入了一位法國廚師的眼中,歷史與浪漫發生碰撞,創造的火花讓棉花糖應運而生。如此看來,那一塊塊棉花糖中包含的,不僅僅是美味,還有歷史。
為什么我們總是如此喜愛甜品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單是這任人搓圓捏扁從不抱怨的棉花糖就有如此之多的美妙,更遑論晶瑩剔透的糖葫蘆,萌感十足的姜餅人,獨一無二的杯子蛋糕了。每每遇到了困難,我們會失落,但是只要來一份甜品慰藉我們的心靈,那些挫折便也就沒那么可怕了。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需要在失意之時“來一份甜品”治愈心靈,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江蘇如東高級中學】
◆點評
這篇雜感精選素材,說及包括“烤地瓜”“糖葫蘆”與“巧克力”在內的多類甜品的特色,在重點說“棉花糖”時還追溯古埃及新藥品與“法國廚師”的“火花”,體現出如在與人交流品嘗甜品心得的輕松與隨意,彌漫著生活化的氣息。文中所寫之“感”由表及里,漸次展開:棉花糖不僅是美味,而且能“溫暖整個身子”,結尾處的“來一份甜品”治愈心靈,是對所寫之“感”的凝練與升華。
【曹津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