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盼達
摘 要:作為著作權中的重要理論,公共領域為讀者提供了充足的閱讀資源,也為創作者提供了無盡的創作土壤,對我國的文化繁榮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隨著人們的版權意識提高和科技的迅猛發展,著作權不斷進行擴張,著作權人濫用權利保護,形成一定程度的權利壟斷,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公共領域的空間。本研究就此分析著作權不斷擴張的原因及其危害,針對性地提出構建著作權公共領域的具體規范、規范相關的技術保護措施以及建立執法懲罰機制等建議,以期可以最大限度地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從而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傳播、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公共領域;版權;平衡;限制
中圖分類號:DF532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2)2-0147-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2.035
Research on the Expansion and Limitation of Copyr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phere
WU Panda
(Law School/Intellectual Property School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1191,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copyright,the public sphere provides readers with sufficient reading resources and creators with endless soil for creation,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However,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awareness of copyrigh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pyright continues to expand.Copyright owners abuse their rights to protect, form a certain degree of right monopoly,occupying the space of the public domain to some ext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pyright and its harm.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and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onstructing the specific norms of the public domain of copyright,standardizing the relevant techn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establishing the law enforcement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Keywords:public sphere;copyright;balance;limit
1 著作權法中公共領域的內在價值
著作權法對著作權人的保護是建立在有期限的保護這一基礎上的。當作品過了這個期限,這一作品就進入了公共領域,公眾對其使用就可以不再受著作權法的約束。著作權法對作品規定保護期限是為了平衡著作權人和公眾之間的利益,并且作品本身就具有文化屬性,為了促進文化傳播與知識的共享,著作權法也必須為公共領域留有一定的空間。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導致公共領域不斷萎縮,這勢必會損害公眾對于知識獲取的權利,從而影響著作權制度的正常發展。
1.1 保護創作資源
創作是一種將意識與思想表達出來的活動,作品的創作寄托著作者自身的情感、思想以及自己的主觀見解。同時,作者的創作不是憑空想象產生的,是在借鑒前人的寫作手法、技巧以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1],創作的基礎有些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有些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進入公共領域的作品豐富作者的創作源泉,為作品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長期以來,公共領域在著作權私權領域不斷擴張的背景下不斷被削減,著作權法雖然在公共領域與著作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但這兩者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它們之間相互依存,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如果沒有足夠的公共領域,每個創作者在借鑒作品時都需要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只有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和授權之后才能夠使用,那么創作將變得極其艱難,創作者的大量時間與精力都將花費在獲得前人的許可上,嚴重影響創作者的積極性,阻礙作品的產出。
1.2 保障言論自由與基本文化權益
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安娜法令》,改變了封建出版特權時期的狀況,著力保護作者的出版自由和公眾使用作品自由,這一法律所建立起來的制度深刻地影響著公眾言論自由的法律價值。正是由于著作權法的這一特性,使得具有財產意義的著作權人的權利和具有政治意義的言論自由開始共存于同一法律體系之中,并深刻影響著以后各國著作權法的制定和修改。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竭力保障公眾的言論自由與文化權益。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我國公民有言論和出版的自由,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出版發行事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①。這些法律法規保障了公眾的言論自由,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可以讓公眾學習與研究獲取知識,為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素養和受教育程度提供了途徑。
1.3 平衡多主體的利益訴求
著作權制度發展至今,不能只注重私權的保護,更應該在發展過程中尋求私權與公權的平衡。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創作者、傳播者以及使用者在行使權利過程中存在對峙性,而公共領域就是在保護創作者的前提下,平衡其他主體的利益,協調各種因素,從而實現社會公平等多重價值目標。
我國著作權法雖然以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為主要目的,但為了平衡其他權利人的利益訴求,規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和保護期限等諸多限制。公共領域可以明確著作權的法律界限,著作權雖為一種絕對權和支配權,但是根據法律規定,該權利的權利內容、保護期限和保護對象等具有明確的邊界。對于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內容以及過了保護期限的作品,其就進入了公共領域的范圍,公眾可以不支付費用依法進行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滿足公眾對于文化知識權益的需求,提升民眾的整體素養。
平衡精神的追求是著作權法二元價值取向的最終目標。就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而言,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與保護創作者的權益兩者同樣重要,這就是一種出于保護與限制的關系,兩者不可偏廢[2],最終在協調相關權利人的基礎上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
2 著作權不斷擴張的原因
2.1 勞動自然權理論為其提供了正當性
在知識產權領域,將財產權視為人的一種自然權利的勞動學說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洛克的勞動自然理論認為,上帝將整個世界賦予給了人類,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勞動享有所有權,所以只要當人將自己的勞動添加到自然物上面,那么就擁有對這個財產客體的所有權,即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勞動成果享有權利[3]。勞動自然權理論承認了財產私有的正當性,為知識產權私權化提供了理論基礎。由于這樣的制度盛行,知識產權保護理念助推了著作權的盲目擴張,使得著作權的財產權化、私權化愈發嚴重。而洛克的勞動學說是有前提的,即你想擁有財產權,就要在公共領域為公眾留下足夠多并且同樣好的資源,但是這樣的前提在實踐過程中往往被忽略,人們只顧增加自身的財產權,對于公共領域的“荒蕪”漠不關心。之后的新古典經濟主義理論也嚴重限制了公共領域的空間,繼續擴大著作權人的權利。
2.2 信息傳媒技術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
著作權制度的發展與傳媒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著作權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載體,并以此為媒介不斷擴張著作權的權利內容。伴隨著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等的發展,廣播電視權、播放權等權利應運而生,一項新的傳媒技術的發現必定會產生新的作品形式,增加著作權的保護內容。且信息技術成為著作權人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在成為著作權人保護其自身權利方式的同時,也阻礙了公眾獲取文化知識。當權利人或者權利人委托的管理人員在后臺通過技術對其權利內容采用加密等相應的技術措施進行保護時,普通公眾就難以通過信息化技術來獲取知識。毋容置疑,權利人可以通過技術措施為自己的作品設置相應的保護,但是卻完全隔絕了人們對作品的合理接觸和使用,合理使用制度就成為了一紙空文,公共領域的空間也會被嚴重壓縮。
2.3 經濟全球化成為其擴張的重要推手
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全方位交流,其中就包括知識產權、技術與文化。發達國家迫切要求加強國際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以此來保護其在先進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在其倡導下成立了國際知識產權組織,締結了相關國際知識產權條約,《伯爾尼公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果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想要在世界上得到保護,就必須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做法,采用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由于發達國家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立法較早,所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比較高,而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諸多立法大多參照相關的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對著作權的保護水平。
3 著作權擴張的危害
著作權的擴張有一定的正當性,可以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并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是著作權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諸多危害,損害了公共利益,使得著作權人和公共領域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
3.1 妨礙公眾對作品的合理使用
著作權的不斷擴張,給人們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妨礙了人們對作品的合理使用,著作權法賦予權利人支配權、專有權的目的就是調動創作者的積極性,在保護其合法權利的基礎上促進知識的傳播。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大視頻平臺、電子書平臺以及各種網絡運營平臺,其壟斷了著作權的各項權利,強調未經許可他人不得進行傳播、復制、翻拍等,形成了行業內的壟斷。眾所周知,作品的創作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進行再創作的行為,新作品的出現離不開對舊作品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對一些經典書籍和影視作品的利用。但是這種可利用的程度與著作權對作品的保護和利益集團對作品的壟斷有很大的關系,著作權保護的范圍越大,利益群體對作品的壟斷程度就越高,后續作者對先前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圍就越小。為了促進知識的進一步傳播,必須為后人保留一定的空間與范圍來學習和使用先行創作者的作品。
3.2 沖擊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與價值
我國著作權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作者著作權,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所以這就表明立法者是想讓著作權人和公眾達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可以兩者兼容,而不是一方獨大[4]。現代社會比較注重對著作權人的保護,這是著作權人自由價值的一種體現,但是往往忽略了公眾的權利,忽略了著作權立法的另一價值——平等。對著作權的擴張不加以限制,會造成著作權的壟斷,一方面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對平等價值的踐踏,每個公民都有在社會中享有獲取知識和文化的權利,著作權的不斷擴張導致平等價值與民主價值無法實現,普通民眾無法接觸到作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著作權人采用各種技術措施來保護自己創作的作品,這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盜版行為,但也將公眾拒之門外。即使是為了保護自身權利,也要為公眾留下一定的獲取方式與途徑,這樣才符合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讓平等、民主的價值在著作權法中得以真正體現。
4 公共領域視角下版權擴張的限制措施
4.1 在著作權法中引入公共領域的概念
近年來,我國雖然有不少學者對公共領域的相關制度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在法律中也有相關的表述,如著作權法第四條就規定權利人在行使自身權利的同時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其中的公共利益就是公共領域的一種類似的表達,這也是對權利人行使權利的限制。但在著作權法中并沒有公共領域這一概念及相關規定,首先應該明確這一概念,并引入到具體的法律規范中。
著作權法中的公共領域,實質上是指著作權人不享有專有權的知識產品,該知識產品的權利屬于公眾,人們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用支付報酬來進行使用,可以無償地獲取知識。我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在行使權利時損害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予以制止其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但是由于沒有明確公共領域的概念,所以在具體的執法過程中也很難將著作權人自身的權利與公共利益區分開來,所以需要在法律中引入這一概念。引導公眾在法定范圍內行使自身的合法權利。
4.2 在數字版權系統中加入合理使用機制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作品都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而權利人或者管理人員通過數字加密等方式增加了公眾獲取作品的成本。很多人在面對比較高的成本時望而卻步,嚴重阻礙了公眾獲取知識的途徑,所以技術措施必須得到一定的限制,個人為了學習或者欣賞等目的而對技術保護措施進行的規避不應該被認定為侵權行為。
權利人或者管理人運用技術保護措施對著作權進行保護這是發展的必然。首先,需要明確運用這種技術措施進行保護,只有在充分保障權利人正當權利的前提下,對技術措施進行一定的限制才是可接受的。其次,要適當降低對技術措施的保護力度。如果保護程度過高,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無法得到保障,而公眾又想獲得閱讀、瀏覽、欣賞這些作品的權利,就會采取規避手段。從長遠看,這種采用規避手段的行為為著作權人帶來的損害比規避行為本身帶來的損害要嚴重得多。
4.3 著作權人應當在作品上標明技術措施
自2019年以來,騰訊視頻、愛奇藝等多家視頻網站推出了超前點播服務,原本已經付費的會員可以通過繼續付費搶先多看幾集,該項服務一經推出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大部分人對此持不滿的態度,但是由于這些利益集團的聯合,使得這些行為一直被縱容,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上述平臺采用接觸控制的措施來控制公眾對作品的播放,我國法律規定著作權人是有這樣的權利[5],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平臺就可以毫無限制地使用這些技術措施。德國的《著作權法》規定,如果著作權人使用技術措施對其作品進行保護,那么其有義務對作品受保護的范圍等情況進行說明,并且要對技術特征等進行標明,在消費者購買其產品時對其采用的技術措施的種類、范圍等有比較詳細的了解,保證了消費者的知情權[6]。我國著作權法也應該有類似的規定,讓消費者在購買服務之前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盡可能降低在購買之后帶來的不滿。
4.4 建立規范的執法懲罰機制
出于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權利人合法權利的目的,近幾年我國通過立法和司法解釋等方式,逐漸加大了對侵犯知識產權的懲罰力度。在2020年新實施的著作權法中,引入了著作權的懲罰性賠償條款,明確了侵權的賠償下限,將之前規定的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修改為五百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懲罰性賠償條款的引入對侵權人形成較強的震懾力,對保護權利人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對一些平臺利用本屬于公共領域的作品進行盈利卻沒有完善的執法懲罰機制。如2019年的“視覺中國黑洞事件”,視覺中國公司并非黑洞照片的版權人,其以盈利為目的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公眾的合法權利。并且在該公司官網中,國旗、國徽也被視為其享有著作權,公眾若想使用,需要向其支付費用,這嚴重損害了公眾的合理使用的權利。在網絡的發酵下,視覺中國公司致歉并開展整改,最終天津市網信辦對其罰款30萬元。這樣肆意將公共領域的作品作為自身作品并進行盈利活動的案例并不在少數,但是國家相關機關對其監督和處罰的力度較小。筆者認為對于惡意將公共領域作品作為盈利手段的行為應該加大處罰力度,為創作者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二條、三十五條。
參考文獻:
[1] 楊利華.公共領域視野下著作權法價值構造研究[J].法學評論,2021(4):117-129.
[2] 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6.
[3] 孟兆平.知識產權法哲學視野下的利益平衡[J].科技與法律,2008(3):50-54.
[4] 黃朔.版權擴張限制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0.
[5] 劉雨舒.技術措施保護與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沖突與協調[D].南京:南京大學,2020.
[6] 劉雅榮.公共領域視閾下版權擴張限制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