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糧食等重要產品剛性需求不斷增加、資源與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經濟全球化遭遇來自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重大沖擊的雙重壓力。諸多突出問題是全球化格局下產生的,因此,必須要用全球化視野來審視并尋求解決之道,堅持“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解決思路。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機遇,同時也為我國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契機。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近年來農產品貿易存在著巨大的逆差,且逆差逐年增大,這表明中國農產品在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具體到產品來看,由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與RCEP 其他成員國相比,中國初級農產品、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競爭力弱,初加工農產品、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強。
有研究分析了近年來RCEP 成員國的貿易數據,衡量各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發現,RCEP 成員國中,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具有較強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而日本和韓國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非常弱,中國和東盟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加入RCEP 后,中國的農產品市場將會受到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農產品的沖擊,影響中國農業出口結構。
毫無疑問,RCEP 的實施將為中國農業的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同時協定引入的外部市場競爭也將會倒逼中國農業發展,重塑農業的區域內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強中國與協定成員國之間的農業貿易、投資和國際合作。
要充分利用好RCEP 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關鍵還是要實現打鐵自身硬。當前,世界各國的農業競爭已不僅僅是初級農產品之間的競爭,亦即不單單是看一國是否存在資源稟賦效應,而是逐步演變為農業產前、產中以及產后等各個環節的競爭。而早期中國的農產品出口主要憑借低價格占領國際市場,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再加上近年來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資源環境的約束,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逐步消失。因此,我們應拉長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農業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及聲譽。
在這個過程中,要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品牌為牽引。要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深入實施,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發展水平,拓展全產業鏈增值空間。積極實施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帶動加強特色農產品的原產地質量控制、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加強質量監管、物流倉儲、銷售網絡等農產品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建設。
相信通過積極對接RCEP規則,利用好市場需求擴大效應,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更加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