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姝美
骨或骨結構的完全或部分骨折稱為骨折,常見于兒童和老年人,在中青年中相對少見。大多數骨折是由間接外力造成的。當意外發生下肢扭轉或意外跌倒時,外力造成的大的扭轉和伸展也可能是由外力的直接沖擊造成,這是骨折的多重因素。發熱、畸形、休克、活動異常、骨摩擦是骨折病患的主要表現。病患單個部位骨折較多,少數病患出現多處骨折。創傷病患多表現為患肢活動范圍受限,部分腫脹疼痛,不能正常行走和站立,部分病患功能障礙,骨折病患通常采用復位固定治療,如果愈合不良,可能會引起骨壞死。然后手術治療后,通常要進行常規的止痛、抗感染等治療,但是常規西醫治療不利于加速病患的骨折愈合和緩解術后疼痛腫脹。本研究分析了骨折病患早期治療中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效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沈陽市第九人民醫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骨折病患共1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2組,每組50例。其中,西醫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3~78歲,平均(43.55±2.28)歲。中西醫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24~78歲,平均(43.78±2.12)歲。2組經統計學比較顯示,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西醫組病患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給予病患術后康復鍛煉、抗感染等治療。中西醫組在該基礎上增加活血化瘀藥物。其組方:三七、梔子、白芷、赤芍、乳香、紅花、當歸、沒藥、黃柏、獨活、花椒、透骨草、龍血竭,每種藥物15 g。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比較2組骨折部位疼痛持續時間、骨折肢腫脹現象持續日數、骨折線消失時間、治療前后病患血液生化檢驗指標、總有效率、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定標準病患腫脹、壓痛、疼痛消失,骨痂連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稱為治愈;病患腫脹、壓痛、疼痛明顯改善,骨痂具有一定連續性,愈合效果較好,關節功能明顯改善,稱為有效;腫脹、壓痛、疼痛無明顯改善,骨痂不連續,關節功能喪失,評為無效。總有效率=1-無效率[1]。
1.5 統計學方法在SPSS 22.0軟件中,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骨折部位疼痛持續時間、骨折肢腫脹現象持續日數、骨折線消失時間中西醫組骨折部位疼痛持續時間、骨折肢腫脹現象持續日數、骨折線消失時間短于西醫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骨折部位疼痛持續時間、骨折肢腫脹現象持續日數、骨折線消失時間比較 (例,
2.2 血液生化檢驗指標治療前2組病患血液生化檢驗指標比較,P>0.05;而治療后2組血液生化檢驗指標均改善,而中西醫組血液生化檢驗指標顯著低于西醫組,P<0.05。見表2。

表2 2組骨折患者治療前后血液生化檢驗指標比較 (例,
2.3 總有效率中西醫組總有效率高于西醫組,P<0.05。見表3。

表3 2組骨折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2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P>0.05。
由病理性原因或創傷引起的部分或完全骨折的疾病稱為骨折。骨折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骨折部位的壓痛、腫脹和瘢痕,以及肢體全部或部分功能喪失。間接暴力、直接暴力和累積緊張是骨折的主要原因。骨折病患的主要臨床癥狀是局部和全身表現。在運動過程中可聽到肢體運動異常、局部變形、骨摩擦等典型癥狀。骨折治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最大限度地恢復受傷肢體的正常活動[2]。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活動恢復仍很重要。生長過程和組織修復消耗大量的鋅、鎂、鈣和微量元素等礦物質,病患術后恢復需要更多的營養。
活血化瘀方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臨床應用相當廣泛,療效理想。骨折病患術后一般存在氣虛血瘀、氣滯血瘀等癥狀,血行不暢導致血液流動性受阻,不利于術后骨折愈合和疼痛腫脹癥狀緩解。研究顯示,術后加用活血化瘀治療,有利于骨折部位愈合。本研究采取的活血化瘀組方:三七、梔子、白芷、赤芍、乳香、紅花、當歸、沒藥、黃柏、獨活、花椒、透骨草、龍血竭。其中,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消腫排膿;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乳香消炎防腐、通經止痛、消腫生肌;紅花活血化瘀、祛瘀止痛;當歸潤腸通便、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散血祛瘀;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除癥、解毒療瘡;紫荊清熱解毒、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獨活祛風除濕、止痛、擴張血管;花椒溫經、散寒、祛風;透骨草祛風濕、活經絡;龍血竭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3]。
現代藥理學證實,活血化瘀藥物有以下的機制:①抑制炎癥。很多炎癥是由血液阻塞引起的。具有活血以及化瘀作用的中藥具有擴張血管、調節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動性的作用。通過調節血管通透性,有效減少炎性介質的滲出。它還可以通過調節免疫系統達到抗炎的效果[4,5]。②抑制組織異型增生。具有活血以及化瘀作用的中藥還具有抑制組織異常增殖、促進組織分解、轉化和吸收的作用,已在相關實驗中得到驗證。具有活血以及化瘀作用的中藥對銀屑病小鼠模型的影響實驗表明,具有活血以及化瘀作用的中藥能有效預防組織異型增生的發生,對組織異型增生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③改善血液流變學。在中醫中,血瘀通常是血液中的血瘀,血瘀是血液積聚的疾病,血液在血管中不能很好地流動,所以改善血瘀應該從流變學和血液流動性的角度入手。血瘀的發生是血液流變學異常的表現。通過大量的臨床經驗和觀察,血瘀在很多疾病中都有體現,一般是血液變稠、凝集、凝集的現象,極大地增加了血液的密度,容易凝血[6,7]。具有活血以及化瘀作用的中藥能改善血管內血液的增稠、凝聚和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④改善血流動力學。血瘀一般由血流受阻、循環障礙、血流動力學異常引起,通常以血流量減少為特征,非常危險。人體主要依靠血液流動來供應營養和輸送氧氣[8,9]。一旦發生血管阻塞,就會影響身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具有活血以及化瘀作用的中藥可以改善血液動力學,促進血液流動,增強血液流動性,能有效擴張血管,在血瘀發生時及時開放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流動力學。⑤改善微循環障礙。大多數血瘀證病患都會伴有微循環障礙,這也是一種血液流動性障礙。微循環障礙是指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血管阻塞。活血化瘀對改善微循環障礙有明顯作用,相關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隨著我國中醫藥研究的深入,中醫藥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已成為醫學上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在醫學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10-12]。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組骨折部位疼痛持續時間、骨折肢腫脹現象持續日數、骨折線消失時間短于西醫組,治療后病患血液生化檢驗指標低于西醫組,總有效率高于西醫組,P<0.05。2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P>0.05。
綜上所述,常規西藥聯合活血化瘀藥物對于骨折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更好地改善病患的血液指標,降低血漿黏度,并緩解腫脹疼痛,加速骨折的愈合,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