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雪峰 馬 蘭
婦產科門診中,常見到妊娠期感冒患者,患者發病后,可見周身舒適度下降、體溫上升、惡寒、咳嗽、頭暈頭痛、流鼻涕及打噴嚏等表現[1],該病不僅會對孕婦身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威脅胎兒及胚胎的正常生長,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孕婦出現自然流產或死胎的發生[2]。同時由于妊娠期的特殊性, 眾多患者擔心藥物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導致臨床用藥對藥物的安全性要求甚高。而中醫藥在治療妊娠期感冒時, 因其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易被患者接受。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針對外寒內熱型妊娠期感冒患者使用自擬中藥方,獲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0例2018年1月—2020年12月來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婦產科門診就診的妊娠期感冒患者,中醫辨證屬于外寒內熱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對所有患者進行組別劃分,每組30例。對照組中,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38歲和20歲,平均為(26.80±3.54)歲;孕周6~38周,平均(16.3±8.2)周。觀察組中,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39歲和21歲,平均為(25.91±4.53)歲;孕周6~39周,平均(15.9±6.4)周。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每例患者與家屬皆知情同意參與該研究。
1.2 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妊娠期感冒的相關標準。臨床癥見:周身舒適度下降、體溫上升、惡寒、咳嗽、頭暈頭痛、流鼻涕及打噴嚏為主,可伴有口干口渴,舌苔少,舌尖泛紅,脈細數等特征。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辨證為外寒內熱型[4];②相關檢查結果顯示胎兒發育正常者。
1.3.2 排除標準①合并肺部腫瘤、肺結核、肺炎及全身器質性病變;②合并嚴重心理疾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對癥支持治療。輕癥患者囑其多喝開水、多休息、注意保暖;病情較重者,如高熱的患者行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對乙酰氨基酚片口服,批號:H20013003,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鼻塞流涕者予氯苯那敏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3次,批號:H44023624,廣東南國藥業有限公司),咳嗽者予丙卡特羅片口服(每次2片,每天1次,批號:H10930017,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等處理,治療周期為3 d。
1.4.2 觀察組采取自擬中藥方進行干預,以生姜15 g,板藍根10 g,麥冬10 g,紫菀15 g,黃芩15 g,苦杏仁10 g,玄參10 g,款冬花15 g及蜜麻黃(后下)5 g等入藥,進行加減口服干預,每日1劑,共服用3劑,服用藥物過程中,必須告知患者增加飲水量,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也不可食用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
1.5 觀察指標①在治療前后,建立中醫證候積分表[5]:惡寒發熱(無發熱、低熱<38 ℃、高熱);咳嗽(無、間斷咳嗽、咳嗽頻繁);咳痰(無、痰少而黏、痰多);頭痛(無、間斷輕微頭痛、頭痛劇烈且影響睡眠);打噴嚏(無、偶有、頻繁);鼻塞流涕(無、有鼻塞無流涕、鼻塞且流涕);咽干口燥(無、輕微、明顯)等情況,記為0、2、4 分,然后每例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各算出總證候積分。②臨床療效:治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或全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程度在90%之上;好轉: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極大好轉,部分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程度在30%~90%之間;未愈 :經治療后,患者癥狀未改善,部分患者臨床癥狀加重,中醫證候積分降低程度在30%以下。治愈率=治愈例數/ 總例數 ×100%。③用藥過程中及分娩后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對比:在患者應用藥物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存在陰道出血、腹痛、腹瀉等表現,長期隨訪,對患者妊娠結局狀況進行觀察。

2.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后,所有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的積分與對照組比較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例,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所有研究對象隨訪時間皆至分娩結束,無1例失訪。服用藥物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發生不良反應,治療后也未存在嬰兒畸形或者流產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妊娠期感冒臨床普遍存在。中醫學認為,外感風邪是導致感冒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中醫將該病癥稱之為傷風。《黃帝內經》云:“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在一般狀況下,肺無虛損,則衛行于脈外,營行于脈中,感染風寒之邪后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朱丹溪云: “胎前咳嗽, 由津液聚養胎元, 肺失濡潤, 又兼痰火上炎所致”[6]。其表明,孕期陰血下聚養胎,導致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而陰虛又可導致虛火上炎,引起肺失濡潤,肅降功能失職,易發咳嗽。可見妊娠期感冒的病因病機多由素體陰虛,加之外感風邪導致肺衛失調所致的一系列癥狀。
該研究中,采取自擬中藥進行口服治療,不僅顯著降低患者臨床證候積分,取得較高的臨床治愈率,且服藥過程中及患者分娩后均無不良事件發生,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全方主要以生姜、板藍根、玄參、紫菀、黃芩、蜜麻黃、麥冬、款冬花、苦杏仁等構成。方中蜜麻黃入肺經,長于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為君藥。《本草正義》云:“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黃芩乃清熱安胎的要藥,為臣。佐以苦杏仁止咳平喘、潤肺祛痰、降氣生津,款冬花下氣潤肺、化痰止咳;現代藥理學表明,兩藥對支氣管痙攣狀況有緩解作用[7]。而板藍根為清熱解毒之常用藥,且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8];玄參及麥冬可以潤肺生津,養胃、益津;添加少量生姜,在減少藥物寒冷之氣的同時發揮脾胃之效。
總之,采取中醫藥對該病癥進行治療,既可辨證施治,又可治病與安胎并舉,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