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艾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其具有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的特點,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頸部疼痛、椎旁肌肉壓痛及頸部立正式體位為主,患者頸椎棘突或棘突間的直接壓痛或叩痛多為陽性,且急性期疼痛明顯加重[1]。頸部牽引可利用牽引重量而糾正患者頸部椎間盤病變,緩解神經壓迫癥狀,但單一使用療效不明顯[2]。中醫(yī)認為,由于頸部長期負重,且患者頸部姿勢不良,則導致機體易感受風寒濕邪、炎癥刺激,加重頸肌攣縮,破壞頸肌的平衡力,引發(fā)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甚至發(fā)生髓核從后方脫出,壓迫脊神經,產生放射性疼痛[3]。針刺夾脊穴為中醫(yī)理療,其可依據患者不同癥狀而選擇不同的穴位進行針刺療法,目前臨床多用于腰椎病、腦梗死的治療,且療效顯著。此研究旨在探討牽引狀態(tài)下針刺夾脊穴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上栗縣人民醫(yī)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1~55歲,平均(46.32±2.93)歲;病程1~3個月,平均(2.32±0.13)個月。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2~54歲,平均(47.56±2.37)歲;病程2~3個月,平均(2.44±0.11)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此研究。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4]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行核磁檢查;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免疫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性疾病;合并骨質疏松。
1.4 方法牽引:囑患者頭部略向前傾20°,套上頸部牽引托,牽引重量最初為3~5 kg,后逐步增加,不超10 kg為宜,20 min/次,1次/d。針刺夾脊穴:根據患者癥狀而選擇不同的穴位,消毒后向椎體方向斜進針1.5寸,提插捻轉得氣后,靜置30 min,20 min/次,1次/d。對照組給予非同步牽引狀態(tài)下針刺相應的夾脊穴治療,而觀察組給予牽引狀態(tài)下同時針刺相應的夾脊穴治療。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參照《頸椎病診療常規(guī)》[6]中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消失,不影響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疼痛、麻木等癥狀改善,可進行輕體力勞動;無效:患者疼痛癥狀無改善,無法正常生活。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指標變化,使用疼痛分級指數(PRI)[7]、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8]及視覺模擬評分(VAS)[9]對患者頸椎功能進行評估,其中PRI總分為4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劇烈;NDI總分為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頸椎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VAS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變化;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2組空腹靜脈血3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其進行測定。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2.5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頸椎功能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PRI、NDI、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頸椎功能評分比較 (例,
2.3 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比較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較多,均為各種原因導致神經根被影響,進而產生根性痛。牽引可降低椎間盤承受的負荷,從而擴大椎間孔,減輕神經根的壓迫,達到治療效果,但不適用于年齡較大的人群,且牽引不當,可導致病情加重。
中醫(y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機為外傷及勞損,患者因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經筋失養(yǎng),或外感六邪,經氣受阻而發(fā)病。針灸治療可行氣通絡、活血化瘀,改善患者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牽引狀態(tài)下行針刺相應的夾脊穴治療,可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糾正患者關節(jié)錯位的同時激發(fā)機體經氣,促使神經根與頸椎恢復生理平衡[1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PRI、NDI、VAS分值均降低,提示牽引狀態(tài)下針刺夾脊穴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疼痛,與高海威[11]研究結果相符。IL-1β為屬于致炎細胞因子,其廣泛參與人體組織破壞、水腫形成等多種病理損傷過程,其水平上升,可加重患者神經損傷;TNF-α水平上升,可促使多種炎性因子的大量表達與釋放,進而觸發(fā)級聯(lián)炎癥反應,加重病情;IL-6可參與多種細胞生長與分化的調節(jié),其具有急性期應激反應功能,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時水平明顯升高。牽引狀態(tài)下行針刺相應的夾脊穴治療,可快速達到抗炎消腫的目的,促使神經根性炎癥的消散,減緩頸椎關節(jié)體的剛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均降低,提示牽引狀態(tài)下針刺夾脊穴可抑制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炎性反應,提高治療效果,與張藝等[12]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牽引狀態(tài)下針刺夾脊穴可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頸椎功能,同時降低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加快病情恢復,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