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江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癥狀表現為心前區疼痛,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心肌梗死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西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因心肌負荷增加而引起的心肌急劇缺血缺氧的綜合征。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他汀類藥物、擴血管藥物等治療,促進患者的心絞痛等癥狀得以緩解[3]。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與正虛邪實、痰濁痹阻等有關,在治療中宜祛痰寬胸、散寒通痹為主。瓜蔞薤白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是治療胸痹的名方[4,5]。東港市中醫院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常規西藥的基礎上應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東港市中醫院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診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50例為對象,將篩選后的150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75例,其中男33例,女42例;年齡43~76歲,平均(64.3±4.8)歲;病程1~7年,平均(4.58±0.87)年。觀察組75例,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齡42~78歲,平均(64.7±5.0)歲;病程1~8年,平均(4.63±0.93)年。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東港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穩定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②經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確診;③年齡40~80歲,性別不限。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等疾病者;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心臟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④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⑤治療依從性差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療法,在心絞痛發作時指導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40 mg/d,每日用藥1次;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于睡前服用1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每日服藥1次,連續用藥治療4周。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常規西醫療法的基礎上給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組方:瓜蔞15 g,薤白10 g,法半夏10 g,桂枝10 g,丹參30 g。同時隨癥加減,對于痰濁閉阻、胸悶重微痛的患者加枳殼、茯苓、厚樸、白術各9 g;對于痰濁挾瘀、胸中滿悶的患者加枳實、厚樸、川芎、赤芍各9 g,桃仁、紅花各12 g;對于咳嗽痰多者加苦杏仁、桔梗各12 g。由院內中藥房煎藥室煎藥,每劑藥煎汁200 ml,分成2袋裝,指導患者每日早晚飯后30 min各溫服1袋,連續服藥4周。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顯效:胸悶、胸痛、心悸等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且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時間減少率≥90%。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有明顯的改善,且心電圖的ST段明顯降低或是回升0.05 mV以上,尚未恢復正常,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時間減少率為50%~8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②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胸痹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的相關標準評估,其中主癥包括胸痛、胸悶,次癥包括心悸、神疲乏力、面色紫暗、氣短、口干等,主癥得分為0、2、4、6分,次癥得分為0、1、2、3分。③心絞痛發作指標:收集整理治療前后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④血管內皮功能:治療前后采集外周靜脈血10 ml,分離血漿后保存在-20 ℃冰箱中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血漿一氧化氮(NO)水平。⑤心肌血運重建指標:治療前后進行超聲造影檢查,測量b值(造影劑達穩態峰值回聲強度,反映局部血流灌注的程度)和k值(造影劑灌注速率,反映心肌再灌注的速度)。⑥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治療期間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軟件檢驗數據資料,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治療4周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指標比較 (例,
2.4 2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血漿VEGF水平和血漿NO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例,
2.5 2組患者心肌血運重建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b值、k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肌血運重建指標比較 (例,
2.6 2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3.1 冠心病心絞痛的西醫學概述冠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得血管管腔狹窄、痙攣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的綜合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冠心病可分成2種臨床綜合征: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和慢性心肌缺血綜合征,本研究中的穩定型冠心病心絞痛屬于慢性心肌缺血綜合征,是指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因心肌需氧量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劇性、短暫性的嚴重缺血而出現一系列心絞痛癥狀的綜合征。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胸骨后或左前胸區的壓榨樣、緊縮樣疼痛感或是憋悶感,一般由勞力誘發,在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很快緩解。
近年來,我國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明顯增多,且發病群體有日益年輕化的發展趨勢,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西醫學對該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藥物保守治療、血管重建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來達到治療效果,主要有抗凝、調脂、抗血小板聚集、擴冠等[7,8]。在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由于斑塊穩定,血栓形成風險小,因此以藥物治療為主。雖然西醫學在冠心病心絞痛的藥物治療上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依然有許多患者難以通過常規藥物治療得到緩解。而中醫學則重在整體調理,辨證施治,在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體系。隨著中醫學的繼承發展,中西醫結合療法逐漸成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又一重要治療新方向。
3.2 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病因病機中醫學中沒有冠心病的病名,但是根據其臨床癥狀等可歸屬到“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疇中,其中胸痹心痛指的是較為輕微的冠心病,如本研究中的心絞痛;而真心痛則多指冠心病較重者,如心肌梗死等。中醫學認為胸痹心痛的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指的是正氣虧虛,氣血陰陽虧虛;標實是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等,正虛與標實在病情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在胸痹發作時以標實為主,在緩解時以正虛為主。氣血陰陽虧虛與寒凝、氣滯、痰濁、血瘀等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氣虛則血瘀,氣陰兩虛則心失所養,血液瘀滯,發生胸痹等癥[9]。由于本病為本虛標實、虛實交雜,在治療時急性期以治標為主,緩解后治本為主。其中在心絞痛發作期以祛痰、化瘀、散結、通脈為主,并輔以益氣養陰健脾以防傷正。
3.3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對患者應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該方出自《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其中提出“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體現出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治療中祛痰是主要原則之一[10]。方中的瓜蔞、薤白具有利氣寬胸開痹之效,又有消腫散結、潤燥滌痰、豁痰下氣之效,善治痰氣互結之證,共為君藥。法半夏辛散溫燥,能燥濕化痰,具有助推瓜蔞之功。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丹參活血行氣、祛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開痹通脈、益氣溫陽、豁痰開結之效。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和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單一的常規西藥,與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的聯合應用能有效促進患者心絞痛癥狀緩解,提高治療效果。2組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較高。
3.4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血管內皮細胞是血管內表面的屏障,在防止血小板黏附、抑制血栓形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能分泌和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調節血管的舒張和收縮功能。現代醫學指出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與血管內皮損傷密切相關。VEGF、NO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能調節血管的張力和通透性。VEGF由心肌內血管生成,利于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等作用,進而促進心絞痛癥狀緩解。NO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重要舒張因子,能抑制血小板的激活、黏附和聚集,還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減少氧自由基的生存和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從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VEGF、NO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我們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的應用有利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進而促進病情的控制。
3.5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對心肌血運重建的影響心肌血運重建是現代醫學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里程碑式進展,經過超聲造影檢查中通過造影劑的背向散射信號、視頻灰度確定心肌灌注的范圍,根據心肌顯像的范圍以及聲學造影劑心肌排空的速率、灰階強度來判斷血運重建后的心肌血流灌注狀況,這對于臨床醫師判斷患者的病情起到重要作用。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k值、b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加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組織的血液灌注,這提示我們中西醫聯合治療可能在心肌血運重建方面有一定的遠期獲益。
綜上所述,中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配合常規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肯定,有助于促進患者心絞痛癥狀緩解,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和心肌血運重建,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