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君 祝富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身屬于一種慢性疾病,易反復發作,患者的疾病特征主要表現為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一些病情嚴重者會出現死亡。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時,患者常常表現出呼吸喘促,鼻翼扇動、咳嗽有聲、氣短喘等,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的特點,若不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措施,短時間內即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通過對相關的臨床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可知,每年會出現0.5~3.5次的急性加重,在發病后對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1]。做好疾病預防及治療工作成為現階段臨床上一項艱巨的任務。現階段,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倡導使用中醫治療方法。穴位貼敷本身具有廉價、簡便及高效等優勢,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疾病臨床治療效果及質量,還需要聯合中醫護理,使疾病治療工作更具有效性,保證患者的人身安全[2]。本研究將8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期(AE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穴位貼敷及中醫護理方法所取得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江門市五色中醫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AECOPD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1例和19例;44~73歲,平均(63.73±3.82)歲;發病時間3~13年,平均發病時間(9.10±3.08)年。觀察組,男、女分別為20例和20例;42~75歲,平均(64.90±3.53)歲;發病時間2~14年,平均發病時間(9.11±2.98)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治療法及常規護理法,(1)常規治療法:使用復方異丙托溴銨溶液,經霧化器給藥,每日3~4次,每次2.5 ml。布地奈德混懸液,經霧化器給藥,每日2次,每次1~2 mg。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靜脈滴注,每日750 mg,每日分2次給藥。連續治療4周。(2)常規護理法:教會患者正確的排痰方法,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告知患者應進食易消化及清淡類的食物,不可長期臥床以防止出現褥瘡。對于一些球麻痹及吞咽功能減退的患者,應預防患者誤吸。觀察組行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法。(1)穴位貼敷:在對照組常規治療方法基礎上增加穴位貼敷治療法。方藥組成:細辛30 g,炙麻黃30 g,延胡索30 g,款冬花30 g,川貝母30 g,甘遂15 g,黃芩15 g,梔子15 g。將以上中藥研磨成粉末,并加入遠紅外微粒10 g,磁石粉10 g,放入姜汁進行調和,將其貼敷在患者的穴位上,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肺俞、尺澤、豐隆,每日1次,每次8 h。連續治療4周。(2)中醫護理法:①痰熱阻肺型:應確保患者所處環境中空氣的清新度及舒適性,護理人員應每日進入到病房中進行消毒,禁止患者家屬在病房中吸煙,以防止煙塵對患者造成刺激因而加重病情。患者服用的中藥湯劑溫度應適中,不可過涼或過熱,避免在進食湯藥期間對患者胃腸道造成嚴重的刺激而導致患者出現嘔吐感。對于一些痰液較為黏稠的患者,應給予竹瀝水以起到清熱化痰功效。在日常應保證清淡飲食,患者可進食梨、冬瓜等食物,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發熱癥狀時,應給予患者流質或半流質類的食物。由于患者的痰液量多并且較為黏稠,在對患者進行針灸時,應選取列缺及天突等穴位,以此來起到清肺化痰功效。②肺脾氣虛型:此證型的患者極易患有感冒疾病,護理人員應保證病房內溫度的恒定及適宜性,并根據氣溫的變化,告知患者增減衣物。在服用中藥湯劑時,需趁熱服用,當服用完之后需要將棉被蓋在身上,并給予患者熱粥使藥效得以增強。在日常進食中飲食以補益為主,患者可進食一些健脾理氣類的食物,如蘿卜、山藥等。每晚入睡之前,告知患者可泡熱水足浴,對涌泉穴進行按摩,將每次按摩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③外寒內熱型:應保證室內空氣的流通性,對室內的通風時間進行嚴格的控制,以防止室內溫度過低而導致患者受涼。在服用中藥湯劑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嘔吐癥狀時,應少量多次進行服用。在日常飲食中服用調脾益肺類的食物,如薏苡仁、山藥等,禁食油膩刺激類的食物。在對患者進行針刺時,應選取太陽、風門及風池等穴位,以此來起到疏風散寒功效。
1.3 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前后2組患者肺功能(FVC、FEV1、FEV1/FVC、IC)指標;觀察治療前后2組患者免疫指標(CD3、IgA、IgG、IgM);觀察2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NO、TM、vWF、E-selectin、VCAM-1)。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肺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免疫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免疫指標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對比 (例,
2.3 2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對比觀察組NO、TM指標比對照組高,觀察組vWF、E-selectin、VCAM-1指標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對比 (例,
現階段,我國的醫學領域加大了對AECOPD疾病的研究力度,在對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研究時,主要從纖毛-黏液系統、氣道重塑、炎癥介質及受體功能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增強了對AECOPD的進一步認識,對預防及治療疾病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3]。雖然在AECOPD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進步,但是在疾病治療中僅是以支氣管痙攣解除、祛痰及消炎為主,導致患者的病情無法得到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處于一種進行性及持續性發展趨勢[4]。從中醫角度對AECOPD進行分析可知,被納入到“肺脹”“喘證”“咳嗽”疾病范疇中,在急性期患者會出現外邪侵襲、痰瘀等癥狀,在疾病治療中應以補氣健脾及清熱化痰治療為主,臨床上倡導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穴位敷貼作為中醫治療中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通過在特定穴位上敷貼中藥的形式來刺激患者的穴位[5],該種治療方法本身具有依從性高、安全及經濟等優勢,是臨床上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中藥組方中的中藥包括細辛、炙麻黃、延胡索、款冬花、川貝母,甘遂、黃芩、梔子、遠紅外微粒、磁石粉,具有鎮咳、平喘、祛痰、抑菌及抗輻射等功效,在AECOPD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醫護理方法對疾病進行辨證分型,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護理[6,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評分及免疫指標高于對照組,觀察組NO、TM指標比對照組高,觀察組vWF、E-selectin、VCAM-1指標比對照組低(P<0.05)。從本研究結果中可知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方法在AECOPD中應用展現出了較高的價值,可大力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在AECOPD中應用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方法,有助于提升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