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大氣層之中的龍飛船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進一步完成載人航天計劃,與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再次簽訂14億美元訂單。
這是一份“固定價格、不確定交付、不確定數量”的可修改合同,用于執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Crew-10、Crew-11、Crew-12、Crew-13和Crew-14的飛行計劃。
依據該訂單,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在2030年前發射5次“龍飛船”,幫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近地軌道載人任務。
該訂單的獲得使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簽訂的與“龍飛船”相關的合同總數量累計達到14次之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外聲稱,訂單中的14億美元不僅包括發射載人“龍飛船”送宇航員進入太空的經費,還囊括了執行額外的全套服務經費,包括地面和在軌服務,以及在返回后為機組人員的旅程提供運輸服務,并提供救生艇等。

龍飛船

龍飛船
據了解,“龍飛船”的名字源于美國的民謠《神龍帕夫》。飛船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主導研發。該飛船作為將宇航員從美國送入國際空間站的唯一一艘飛行器,可以一次性搭載7位宇航員進入外太空,同樣也是能夠將大批量貨物運送回地球的飛行裝置,也能夠承擔私人航空航天服務。
“龍飛船”配備了16個“龍”推進器,用于在任務期間為航天器提供機動能力,包括遠地點/近地點機動、軌道調整和姿態控制。同時,該飛船還配備了多個降落傘,用于重返大氣層后穩定航天器和在著陸之前的進一步減速。
“龍飛船”的軀干不僅能裝載非加壓貨物,還能在飛船升空時提供支撐,在重返地球大氣層之前一直與飛船連接在一起。后備箱的一半覆蓋著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飛行和在站期間的電力。迄今為止,“龍飛船”已發射過35次,其中有32次前往國際空間站。
2020年11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獲得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載人運輸認證,自此,美國恢復了使用本國運載工具運送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能力。
除了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送至太空,“龍飛船”還可以將商業宇航員送往地球軌道、國際空間站或更遠的地方。

回顧歷史,2009年之前的美國太空項目多數是由國家政府資助,純商業化項目屈指可數。2009年,在貝拉克·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此種情況得以徹底改變。
他鼓勵大量美國民營企業涉足航空航天市場,使航空航天活動由政府行為變成商業化運作的形式。于是,在政策的推動與美國政府的鼓勵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第一代“龍飛船”于2010年試飛成功。當時,由于技術的限制,該飛船只能用于貨運。2021年9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第一次將龍飛船用于商業化載人航天業務,把4名非專業宇航員送至太空。
自2010年以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在商業載人航空項目上與多家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有過合作,以促進美國載人航天系統的發展。其目標是實現宇航員能夠安全、可靠地進出國際空間站。

Crew-5的四名宇航員
其實,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深度商業合作可追溯至2014年。雙方當時就簽訂過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合同。這筆經費當時被應用在相關太空設備的研發以及后期檢測太空艙系統(能夠將航天員送進和送出國際空間站)。

2022年4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執行了Crew-4任務。作為該項任務的一部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和獵鷹9號火箭將多達4名宇航員以及關鍵貨物運送到空間站。
下一次的Crew-5任務將運送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任務指揮官尼科爾·曼恩和飛行員喬什·卡薩達,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宇航員若田光一和俄羅斯航天局宇航員安娜·基金娜。
其中,安娜·基金娜將擔任本次太空飛行過程中的任務專家。這是曼恩、卡薩達和基金娜的第一次太空飛行,是若田光一的第5次太空飛行。到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帶著“龍飛船”從佛羅里達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場升空,將機組人員送入國際空間站執行科學探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