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她是一名急診科的醫生,工作卻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海陀山滑雪賽場;她背著15公斤急救包,卻能在4分鐘之內抵達傷員身邊;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酷寒中苦練滑雪,摔跤受傷是常有的事兒,她卻從沒想過放棄;為了增強體力,提高滑雪速度,她減重近15公斤。最終有幸成為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在備戰冬奧會的3年中,她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說到醫生,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在醫院里穿著白大褂、不慌不忙給患者看病的白衣天使。你可能無法想象,還要帶著滑雪板,遇到運動員發生意外,就要風馳電掣般沖上前去救治的醫生。付妍就是這樣一位有點“奇葩”的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她是2022北京冬奧會滑雪醫療保障隊的一員。
“80后”北京女子付妍,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急診科的醫生,從醫多年,有著豐富的搶救經驗。為了保障冬奧會的順利舉行,對受傷的運動員及時進行救援,2018年冬天,有關部門成立了“中國冬奧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十幾家醫院,共抽調72名臨床醫護人員,開始雪地救援和滑雪技能培訓。平時喜愛滑雪的付妍,因綜合條件較好順利入選。
和她一起入選的醫護人員,來自不同醫院的麻醉、骨科、腦外、胸外等科室,也都通過了滑雪技能、專業技術和外語水平的層層選拔??烧嬲私饣┽t生的職責和工作環境后,付妍驚訝地發現,盡管團隊里的隊友們都是來自各大醫院的專家級人物,在醫療技能上沒得說,但真正到了白雪皚皚的海陀山上,竟然沒有一個人去了就能干這活兒。因為會滑雪、醫術好,卻不一定能成為合格的“滑雪醫生”。
北京延慶海陀山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賽場,這里也將是付妍和隊友在賽道上的“手術室”。海陀山主賽道全長2950米,垂直落差894米,地勢復雜、風向多變,難度名列世界前茅,將在這兒進行的高山滑雪比賽又是速度最快、救援難度最大的冬奧項目,因此,滑雪醫生的配備至關重要。
在此之前,國內沒有一條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道,專門的醫療保障更無從談起。付妍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參賽運動員在訓練或者比賽過程中,出現受傷情況提供醫療保障服務。按照國際雪聯的標準,在運動員受傷4分鐘之內必須到達現場,并為運動員診治,然后迅速將其轉移到山下的醫療救助站。
而付妍他們能依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滑雪板,這就要求有非常嫻熟的滑雪技術,就如同平時走路一樣。最初大家的滑雪水平參差不齊,有的隊員上高級道還肝兒顫,為了提高滑行精確性、縮短救援時間,他們在訓練中機械地重復著一個個枯燥的動作以形成肌肉記憶。
第一次,當付妍站在雪道往下滑的時候,剛滑十幾米不到,就感覺自己的臉已經被寒風吹透了,像刀割一樣非常疼。那天隊員中有很多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凍傷,但是大家都堅持著滑了一天才休息,第二天仍然繼續滑,必須不斷提高滑雪速度。
“因為在賽道上,一旦運動員發生危及生命的情況,我們必須火速趕到運動員身邊,并快速準確地做出判斷?!备跺f,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環境中,晚一秒都有可能給運動員帶來生命威脅,醫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快、更快。
海陀山上惡劣的氣候環境,加上高強度的訓練,對于付妍的身體和心理都是嚴酷的考驗,但她不曾退縮。付妍好不容易練到“咬咬牙能跑起來”的程度,但加上急救包、AED等近15公斤的負重,一切又得重新適應?;┲v究重心,突增15公斤體重上板,除了腿酸更難掌握平衡,摔倒和受傷是家常便飯?!搬t療隊中有4名隊員發生過嚴重外傷,分別是鎖骨骨折、肋骨骨折、胸椎骨折和股骨頸骨折?!?/p>
訓練中很多時候需要滑行跪姿,需要跪在雪地上進行診治,對膝蓋磨損非常嚴重,每一次培訓完膝蓋都會有腫脹、淤青的情況。母親看到后非常心疼,付妍卻笑著說,“沒事,大家都是這樣!”
除此之外,去高山滑雪中心,在進入賽道到達山頂時,站在上面都會恐懼,而付妍卻要以最快的速度,到患者的身邊進行救助,為了克服自己高落差的恐懼心理,她平時會加倍在雪場上練習,盡管服務保障工作異常艱辛,但她始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她記得在一次訓練中,外教讓大家背著沉重的急救包,扛著雪板,手拿雪杖,從終點往山上爬。教練還告訴他們:“救援和滑雪不同,滑雪只需要想著用最合理的姿態往下滑,而救援則要考慮如何在保存體力的同時,快速到達傷員身邊。這不僅需要負重滑,更需要負重爬。”
令付妍納悶的是,外教還專挑那些犄角旮旯爬,好不容易爬到坡頂,容不得喘口氣兒就讓他們演練救援??粗蠹乙荒樀囊苫?,教練嚴厲地說:“難道運動員摔倒還找個平坦的地方等你們歇夠了再救嗎?”這句話讓付妍明白了,只有這樣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地演練,才能應對賽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和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
付妍說,在冬奧高山滑雪的速降比賽中,運動員最快的速度可能超過每小時140公里,在這樣高速的滑行中,稍有閃失,就可能發生致命的損傷。加上高山滑雪比賽場地環境極為特殊,寒冷的天氣、陡峭的雪道坡面、賽道上冰狀雪都會成為現場急救的困難和障礙。
在極端低溫環境下,救援人員如果摘下手套,手指可能半分鐘就會麻木失去感知能力,而傷員可能處于各種不同的體位,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有效地完成救治操作,如開放氣道、生命支持等,需要長期的培訓和模擬演練才能完成。

他們能做的只有不斷嘗試,讓身體習慣徹骨的冰涼,“在假人身上練,從開始的30秒練到20秒,再到15秒、10秒”。
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雪場中,她需要跪在雪地上練習心肺復蘇、趴在陡坡上練習氣管插管,每次訓練結束都凍得手腳麻木、全身冰涼。由于沒有任何現成的培訓資料,白天訓練,晚上還需要鏖戰到深夜,和隊友們一起討論和制定救援方案。
付妍說,在手術室里,醫生能提前知道患者的情況,有什么基礎病,手術方案有A計劃、B計劃,周圍是熟悉的搭檔。但在雪道上,滑雪醫生處理的是突發事故,必須先安全快速抵達現場,然后迅速做出判斷,利用救援包里的裝備做出比較完善的救援。同時,因為運動員用藥不能違反興奮劑規定,整個救援過程會進行音視頻采集,屆時甚至要經受全球轉播鏡頭的考驗,時間緊、任務重、變數大。
在西方人眼里,滑雪醫生就是醫護人員中的“特種兵”。他們需要在極端低溫環境下,長時間與冰雪相伴,而且每天都充滿危險與挑戰。盡管女性每月都有生理期,但是她們不會受到任何特殊照顧。
在備戰2022年冬奧會的3年中,她經常負重練習滑行,摔跤受傷是常有的事兒。第一年,她就瘦了15公斤。
付妍在一次訓練中被撞飛,摔出去5米遠,經診斷,她肩膀骨折,必須靜養。作為醫生,她當然知道自己的情況,但靜養就意味著不能訓練,不能訓練就跟不上進度,就有可能被淘汰。當時家里人都不讓付妍再滑了,她舉重若輕地說,自己本來就熱愛滑雪,愛好之外還是治病救人的醫生,現在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工作的環境,換一個地方繼續治病救人而已。愛人坐在那里半天沒說話,他雖然非常心疼妻子,但知道付妍不服輸的性格,最終還是對她表示了支持。
可相對于滑雪,真正讓付妍他們感到有壓力的,是在極端條件下施展救治的能力。學了近20年醫,作為青年骨干醫生的付妍發現,以前臨床上熟練掌握的技術,到了雪道上像被加了封印。以最常見的心肺復蘇為例,要求患者平躺,按壓要垂直于患者胸壁,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但在坡面雪道上,選擇按壓角度就得費番周折,站姿還是跪姿?坡上還是坡下?怎么防止自己摔倒?怎么和隊友配合穩定住患者?都是一系列問題。
付妍說,心肺復蘇是個體力活兒,通常施救的醫生力竭馬上需要其他醫生接替,然而雪道上交換位置都是一個“大工程”。
“如果遇上氣管插管這樣的技術活兒,在醫院里能做到又快又準的醫生,在雪道上必須跪著、趴著,甚至側躺著操作,一邊使勁兒蹬地保持平衡,一邊還要能做出準確的動作,但摘掉手套,手很快就凍僵了。”付妍和隊友能做的只有不斷嘗試,讓身體習慣徹骨的冰涼。
高山滑雪中心賽道險峻,醫療救援難度大,傷員轉運困難。國際雪聯要求賽時要有直升機救援和轉運能力,以確保給予運動員最好的醫療保障和最快的轉運條件。在訓練中,意外情況總是難免的。
2019年9月的一天,一場全要素的直升機醫療救援演練的實戰打響了。付妍和孫旭等幾名隊友,一同參加在海陀山舉行的中國第一次高山滑雪直升機長繩救援演練,演練中由滑雪醫生完成現場急救并呼叫直升機支援。
山谷里突然出現了強烈亂流。當時現場周圍插了很多旗子,大家看到這些旗子在往不同方向飛。由于風太大,救援直升機幾進幾出硬是無法到達急救地點,最后艱難懸停,就在將傷員吊起的一瞬間,由于重量增加和向下氣流的影響,飛機發生了快速下墜,情況非常危急。
付妍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大家準備沖過去保護傷員。只見頭頂的飛機努力掙扎著,最終還是擺脫了亂流。從山上下來,付妍才知道是機長臨危不亂,才避免了機毀人亡的慘劇,所有人都說這是自己離死神最近的一次。
付妍說,從指定模擬“傷員”,到看到直升機帶著“傷員”騰空而起,現在回想起來都記憶猶新。大家齊心協力成功打造了一條“空中救援通道”。而這次演練任務的順利完成,也成為國內高山滑雪救援領域的一次突破。
訓練期間,他們白天滑雪訓練,晚上就鏖戰到深夜討論和制定“屬于我們自己的救援方案”?!暗珱]有經驗借鑒也意味著發揮的空間很多?!备跺f,每次推演,大家都爭著發言。隊伍里不少醫生已是權威專家,但常常就“救援人員站位”這樣的細節爭論不休,她說這算是“學醫人的壞毛病”,即習慣作最壞的打算,“把最壞的情況處理了,后面發生比較小的問題就有信心應對了”。
經過兩個冬季的日夜訓練,無數次計時4分鐘的驚心動魄,憑著頑強拼搏精神,付妍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
2021年1月,作為首批高山滑雪醫療保障隊隊員,付妍團隊正式坐鎮海陀山,參加了全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高山滑雪項目保障任務。在這期間,付妍他們每天天不亮就從駐地出發,早早到達賽場,在比賽期間始終守候在賽道旁待命。遇到運動員摔倒受傷,如果傷情較重,他們會將傷員第一時間包扎、固定,用雪橇船轉運到競技結束區運動員醫療站,跟他們溝通,甚至從那里再轉運到醫院,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從最開始的探討摸索,到后面整個團隊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醫療救助預案,付妍他們在不斷提高練習水平的基礎上,更有信心在北京冬奧會的轉播鏡頭前,接受全世界的“檢驗”。
如今經過三個冬季的嚴格訓練, 付妍和她的隊友們,個個都成了身輕如燕的滑雪能手、身手敏捷的“醫療特種兵”。在北京冬奧會上,付妍和隊友們并肩站在賽道上馳騁,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的風采。

34905002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