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陌

從2022年冬奧會及冬殘奧會的申辦開始,就有一個概念反復出現在這屆冬奧會及冬殘奧會的宣傳之中——奧運遺產。什么是奧運遺產?它與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什么區別?這些遺產到底與我們有什么關系?
為此,我們走訪了國際奧委會文化與奧林匹克遺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手侯琨先生。通過對他的采訪,我們發現,原來“奧運遺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有形”和“無形”的“遺產”。
奧運遺產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指奧林匹克運動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有形和無形遺產的總和。
奧運遺產中的有形遺產包括奧運會徽、吉祥物、紀念品、獎牌、獎杯、奧運建筑景觀、城市規劃、城市營銷、體育基礎設施、經濟和旅游發展,以及各種奧運的視覺藝術創造,如雕塑、繪畫等屬于有形遺產。
奧運中的無形遺產包括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主義、宗旨、格言、會歌以及各種數字文件等。
侯琨介紹說:“從概念上講,奧運遺產有兩個概念,我們統稱為遺產,實際上是有區別的。一個呢,我們用的單詞叫 legacy( n. 遺產),指的是遺產本身;還有一個用的單詞是heritage(n. 遺產、繼承物),既可解釋成遺產,也可解釋為傳承這個概念。”
侯琨說,他所在的文化與奧林匹克遺產委員會更多對應的是有形和無形遺產中的文化部分。“我們將大型活動也放在了遺產這個概念里,通過與奧運相關的各類大型活動的舉辦,所帶來的國內外影響力是巨大的,更能將傳承這個概念表現出來。”
時任北京2008年奧運會奧組委主席劉淇曾說:“通過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舉辦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已經為體育事業留下了一份寶貴遺產。舉辦奧運會能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中國的改革,這也會給中國留下一筆重要遺產。”
而北京 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之后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2017年9月,北京冬奧組委就在總體策劃部單獨設立了遺產處。此后,遺產協調工作委員會成立,遺產戰略計劃發布,第一份遺產報告發布……北京冬奧會的籌辦過程,遺產理念和實踐始終貫穿其中。
北京冬奧會充分利用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奧運遺產。北京從申辦開始便提出“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三大理念,與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2020議程》所提出的改革方向完全契合、高度一致。其中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對奧運遺產的再利用及其未來的使用方面。
21世紀初,國際奧委會將可持續發展列為奧林匹克精神的三大內涵之一,可持續發展管理開始成為冬季奧運會籌備工作的中心環節和重要標志。北京2022年冬奧會在場館方面積極利用2008年奧運會豐富的“遺產”資源,有效控制辦奧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加上對新建場館賽后利用與開發的規劃,為推動冰雪運動在我國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支撐作用。
侯琨說:“‘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是北京冬奧會的四大辦奧方針。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也就能看出為什么綠色辦奧是放在第一位的。從場館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2008年北京奧運遺產再利用,我們對水立方、鳥巢、國家體育館等這些奧運場館通過再改造升級,在不新建場館的情況下,變成了適用于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場館,比如水立方變為冰立方。北京的新地標冰絲帶——國家速滑館,就是在當年的射箭館和曲棍球館的場地上改造的。這些就是對奧運遺產的再利用。
“另一部分是對奧運場館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也就是新建的場館和我們新建改造的設施,在未來我國的冬季項目的普及和推廣上如何使用,如何加以利用。例如延慶和張家口的雪上場館的建設,是為了冬奧會新建的場館,在建設初始就已經考慮到這些場館如何能跟生態、人文結合,在未來如何發展、利用。這些對新場館的未來規劃就是奧運遺產在未來的再利用。一方面可以推動我國冰上運動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
有學者將奧運遺產中的無形遺產歸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根源性和連續性,受多學科、多因素的影響。侯琨說:“我個人更愿意將奧運中的無形遺產稱為人文遺產。奧林匹克是一個很宏大、宏觀的內容。從精神層面上來講,它的無形遺產是通過人在參與、組織奧運會過程中留下來的。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將大型活動也放在奧運無形遺產中來。我們組織一些迎冬奧的活動主題,包括倡導綠色環保這些活動,正是通過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侯琨用他自身的經歷舉例。“2007年,我成為了一名奧運志愿者,雖然我參與的那個活動,只是眾多奧運活動中的一個僅有3天的活動,但卻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從此我就一直關注奧運,并在2010年以后開始從事奧林匹克相關工作的推廣,一步一步我實現了自己那時候的夢想,也進入了國際奧委會,完成了我的環球行。我全程參與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申辦、籌備。不論是作為宣講團成員之一,還是國際奧委會外派的官員,我所做的工作實際上都是參與的過程。其實,從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來,到如今的冬奧會,有很多像我這樣的‘雙奧人’,甚至還有‘三奧人’——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人們。從2001年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開始算,實際上是20年的時間。20年是什么概念?是三代人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在三代人的群體里強化和普及了奧林匹克思想 、和平理念和卓越、尊重友誼的奧林匹克價值觀。”
談及此,侯琨感慨萬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中國人的奧林匹克精神是自強不息。在這20年里,尤其是近15年來,這種精神在中國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從黨的十八大開始,我們的國家發生很多大事。而這些大事與奧運精神的傳播結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是積極向上的,精神也是積極向上的。不說別的,只從點亮了青少年的夢想的角度來看,奧運精神深入了青少年的心中,而這也正是我們冬奧會愿景的第一條。
奧運遺產使整個世界認識到中國的巨大發展和中國特有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底蘊。使中國在其他發達國家面前更具有影響力和說服力,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聲望。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傳播了奧林匹克思想、弘揚了奧林匹克精神、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質、改善了社會風氣、提高了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培育了志愿者精神、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開展。
北京是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雙奧全面推動體育事業發展。2016-2020年全市冰雪運動參與人次累計達2480萬,2020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50.18%,超過1000萬人。
同時,雙奧推動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北京奧運會推動首都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638.8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1542.4億美元。雙奧還促進奧運元素融入城市發展。大批體育場館遺產,在賽后得到了可持續利用,產生良好社會經濟效益。
北京冬奧會進一步加大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的傳承傳播,截至2020年,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突破443.6萬人,比2008年增長161%;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遺產,打造6個雙奧場館,同時新建場館超前謀劃賽后利用,未來持續助力區域發展。
北京的環境方面,2008年北京奧運會改善了生態環境,通過實施14個階段的大氣治理,北京市全年好天氣比例從1998年的27.4%上升到2008年的74.9%。北京冬奧會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大氣、綠化、水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PM2.5平均濃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
侯琨說:“雖然每屆奧運會從開幕到結束,時間并不長,但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的有形遺產,比如場館的未來利用;為了舉辦奧運會而對城市的改造等等,給老百姓生活實際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很多人都有深刻的感受。我從2005年來北京上學,我看到了奧運對北京的改變,奧運對我們生活的改變。從那會兒只有4條地鐵,到現在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遍布北京,這種變化其實是很顯而易見的。而為了籌備2022年冬奧會,北京的建設又有了更高一層的提升。而對相關城市也一樣帶來了新的改變,比如崇禮就是全國第一個靠體育脫貧的貧困縣。這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奧運會的重要遺產,它是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通過奧運遺產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可能會持續對舉辦地帶來更加深化的影響。”

侯琨

362650021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