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 劉洋
美國情報和軍方高官8日在國會參眾議院聽證會上又借俄烏沖突妄議中國,議題涉及臺灣問題、中俄關系、核武發展等。國際問題專家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稱,中國幾十年來在言行上都是堅定地堅持和平發展之路,但每當國際上有風吹草動,美國人一遇到機會就總要渲染“中國威脅”,渲染中國會破壞地區穩定,這既反映出美國政界一些政客對中國的偏見,也深刻地折射出美國的戰略恐懼。
據路透社9日報道,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8日出席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關于全球威脅的年度聽證會時稱。他不認為考慮到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后遭受的經濟損失,美國與中國在臺灣問題上有更“富有成效”的對話空間。他還說,從分析的角度看,自己不會低估中國領導人在臺灣'問題上的決,心。據報道,伯恩斯還認為,俄烏局勢發展對“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算盤產生了影響”。他相信中國沒有預料到俄羅斯會遇到困難,也對中俄密切關系可能造成的“聲譽損害”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經濟后果感到不安。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8日發布的2022年全球威脅評估報告持續將中國視為最迫切威脅。在當日的聽證會上,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也不斷渲染“中國威脅氣她稱,中國“仍然是情報界無可比擬的優先考慮對象”,中國在經濟、軍事和技術上正日益接近成為與美國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她還宣稱,“中國尤其擅長將政府整體協調一致,以展小實力,并迫使鄰國默許其偏好,包括其領土和海洋主張,以及對臺灣地區的主權主張。”海恩斯認為,盡管中國大陸希望避免武裝沖突,但大陸已加大對臺灣的外交、經濟和軍事壓力,“北京正準備在必要時使用武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實際上從俄烏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一直在炒作中國會不會趁機在臺海發起攻擊,這反映出美國政界一些政客總是在用固有思維揣摩電國的戰略意圖,即此次俄烏危機引起歐洲動蕩,美國政客就聯想到中國“必然”會趁機在臺海挑起動蕩,導致美國兩線作戰、顧此失彼。楊希雨表示,這種擔憂本身就出自美國對中國的偏見,也反映出美國將自己的霸權主義邏輯套在中國身上。楊希雨稱,中國在任{可形勢下都是把和平發展作為首要目標的,事實上,這十幾天以來,我們已經用語言和行動表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以及呼吁各國通過對話解決分歧的理念。
除了揣測中國收復臺灣地區的決心外,美高官還談及中俄關系和中國核武器發展。據美國之音報道,海恩斯8日稱目前還不清楚烏克蘭戰爭將如何影響中俄兩國關系,但她強調,總體來說,北京和莫斯科之間會持續拉近關系。她說,“我們可以在一系列領域看到, 經濟、政治、安全都是如此,而且(中俄合作)預計還會持續下去。殘認為那樣的趨勢會有一個限度,但盡管如此,這仍然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此外,海恩斯表示,中國在進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核力量擴張和核武庫多樣化努力。
同日,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也就中國核武器發展大放厥詞。據印度亞洲新聞國際通訊社報道,理查德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稱,美國不知道中國將把核武庫擴大到什么程度,就中國如何利用其快速增長的核能力來達到“脅迫“目的或以其他方式支持其在世界各地的利益,美國軍方領導人還沒有達成任何共識。此外,理查德還惡意揣測中俄可能會出現“合作侵略”,并聲稱對此“非常關切”。在同一聽證會上,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迪金森還渲染道,中國和俄羅斯已開發一系列系統和能力來摧毀、擾亂和挑戰美國的太空系統。他還說,“中國和俄羅斯已在多個領域測試反太空武器,以削弱美國影響力,在沖突或危機中威懾和反擊美國可能的反應,并在未來全面降低美國和盟國的軍事效力。”
對于美國高官在此刻關注中俄關系走向,楊希雨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這深刻折射出美國的戰略恐懼,即當美國下決心與中俄為敵時,也特別擔心中國跟俄羅斯會配合起來,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而針對所謂核擴張的炒作,楊希雨則表示,中國無論是資金還是核試驗次數、,都不及美國的零頭,這種炒作本身不僅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雙重標準、賊喊捉賊,更是欲蓋彌彰一通過渲染中國核武器威脅以掩蓋自己擴大核武庫、試圖打開“潘多拉盒子”,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
環球時報20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