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 史青
作文,真的令學生們“談文色變”嗎?其實不然,這是他們沒有進入寫作的真實境界里面去,未接觸到寫作的本質,未發現寫作的樂趣。我們可以從學習的課文中,分析那優美的文章,汲取我們所需的營養,指導我們的寫作。文章就是例子,閱讀就是提升,寫作就是展現。我們需從教材、課外閱讀等方面來學習,下面從六個方面,簡單一談。
一、用描寫—讓內容精美起來
運用描寫的文章,在課本里比比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探”字,生動形象,表現出“我”當時小心的心理和害怕的心情,體現“我”膽小的性格。
《孔乙己》中的“排”“罩”“摸”,可表現孔乙己窘迫的境地、內心的不安、善良的性格等。
這樣的例子在文中不勝枚舉,用描寫(語言、動作、神態、肖像、心理、細節等),可讓文章內容精美、生動、有韻味,增強語言的感性認識,用生動的描寫打動作者,引起作者深沉的遐思,無窮的回味。
除人物描寫之外,環境描寫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可用景物描寫,來烘托人物心情,也可用來渲染氣氛,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等,這比單純的交代要生動得多,學生也樂于接受,易于表達。
二、用修辭—讓語言生動起來
恰當使用修辭,會讓我們的文章增色許多,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單調的丁丁當當。”
從題目可看出,上文寫的是在烈日下。“烈日”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熱,但文中連一個“熱”字也沒出現,卻實在讓人感到了一種難以忍受的熱,這歸功于修辭的運用,文中用了擬人、比喻、夸張、排比等,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烈日下的酷熱,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三、用成語—言簡意賅,意義深長
文中適當用成語,可讓文章妙語如珠、文采斐然、如嵌珠玉、達意抒懷。
現舉初一課本中的幾篇文章為例:《十三歲的際遇》中“白駒過隙、津津有味、小心翼翼、一視同仁、生機勃勃”;《斜塔上的實驗》中“心不在焉、一勞永逸、等因奉此、赫赫英名”;《皇帝的新裝》中“不可救藥、駭人聽聞、隨聲附和”等。
現代文亦然,文言文亦然。《論語》中“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見賢思齊”等。無論何種文體,用上成語之后,均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用表達方式—讓文章五彩繽紛
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抒情、說明、描寫,寫作時,常提到“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確定文體后,明確采用哪些表達方式,以哪種方式為主,就會讓“記敘、議論、抒情、說明、描寫”發揮出各自的作用。
如在《鶯》這篇說明文中,冬天的蕭條,初春的生氣,鶯的活動,都用了描寫。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鶯和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愛和贊美,給人愉快的閱讀感受。
五、用表現手法—凸顯文章的靈魂
常用表現手法:烘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聯想、想象、寓情于景、象征、聯想、想象等。
如《愛蓮說》中作者以蓮花自況,借對蓮花的描繪,寄寓作者的情感,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等方面描寫。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感情。
六、用寫作技巧—讓文章妙筆生花
寫亦有法。“法”就是方法、技巧。從題目確定、擬題、審題,到文章構思、立意,以及結構、開頭、過渡、結尾等方面皆有方法可言,用上這些“法”,就會令我們的文章妙筆生花。
學生最頭疼之事就是作文“跑題”,那怎樣避免呢?“題”可理解為題目、主題,主題就是中心,我們在擬題、審題時,可將題目和主題糅合在一起,或明或暗地成為文章的線索,在寫作時,文章的開頭,我們有意識地做好“開篇點題”的工作,文中注意“中間圍題”,結尾要“結尾扣題”,這樣就成三點一線了,就不會偏離文章的主旨,自然就不會離題、跑題了。
在這一主線上,做好文章材料的安排,設計好過渡段的采用,材料詳略的處理,材料中用上修辭、成語、表達方式等來點綴,讓內容豐富、語言通順、優美。
作文,其實很簡單。走在山腳時,未觸到寫作的本質,可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我們走進作文時,那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了。只要我們走進作文,了解作文,就會發現:作文,其實并不難。
355750033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