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鋒 宋維超 張云強
(東營市技師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
目前,國內職業教育不論有沒有師資力量或實訓設備條件,公辦或民辦的,一時間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到2019年,全國職校上升至1.23萬所,年招生930.78萬人,在校生2857.1萬人[1]。規模雖大,但卻依舊處在粗放辦學模式下運行。參差不齊的培訓辦學效果、致使出現愈來愈多的問題和困境。
由于歷史“計生”的原因,使得生源客觀上相對減少,在一定的時空環境條件下,區域社會內現有的生源數量是有限的。由于普招擴大,使職校的生源數量減少。生源的總供給量也絕不會隨職校的數量、層次相對增加或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增加,相反還會因各職校之間相互排擠或擠壓以及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學院碾壓低層次的中職學校的生源空間,而使得低層次職校原本擁有的生源供給數量也會相對縮水,生源供給數量逐年減少,即供應小于求:職校漸多,生源卻漸少。
首先,傳統觀念認為“讀中專出來就是打工,早三年,晚三年,還是打工”,區別不大。筆者所在本地的畢業生一是就業學非所用,二是企業用人對是否上職業院校意愿不強,加之部分民營、集體、私有或個體企業,單靠大規模化、粗放經營模式,入職門檻太低,未經任何專業的培訓,不需要任何專業的技術。高中畢業生就可外出打工,干些簡單的粗活、臟活、體力活。打工潮使生源大量地向社會流失,使得生源數量絕對減少。
其次,職校辦學過程嚴謹度不足,致使畢業證及職業資格證的含金量不足,“入學即畢業”,證書考取國標執行寬泛,寬進寬出的特征,使得部分學生在校考試通過與否、成績好與不好都不太關心。有補考機會;且不存在留級、重修或肄業,凡入校,只要不被開除,都能獲得一本畢業證入職上崗,致使一些畢業生的技能動手操作能力與其擁有資格證書的等級極其不對等。
最后,初中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傾向性和保護明顯。隨著國家職教高考政策的出臺,部分初中和職業院校將升學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這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觀念“學不好就只能上中專和技校”,同時,給學生思想烙上了職業院校代表了底層能力,把上職業院校變成了沒有出息的代名詞,貶低之意悠然其中。
由于生源短缺引起搶奪在職業院校而言是長期的、常態化的。招生已經成為職校謀劃生存與發展最為重要的關建。甚至有的職校視招生以其為中心開展工作。目前國內常見的招生策略有:第一,全民招生、人人招生;第二,春、秋兩季到全年、全天候招生;第三,囤積生源招生;第四,來者不拒招生;第五,前置生源招生;第六,競爭封鎖、地方保護壟斷招生;第七,招生宣傳產業鏈招生;第八,以生招生;第九,招生即招工。而生源短缺引起生源搶奪等諸多次生問題,又會進一步演化、惡化加劇。最終,使得生源短缺成了制約職業院校生存與發展的一大瓶頸。
由于生源緊俏有限,招生越來越難,為了增加招生數量,部分職校不論學生中、高考成績分數高低,只要是學生報名即錄取。招進的生源良莠不齊,大多是理論基礎較薄弱、年齡偏小、心理素質差、思想品德欠缺的初中畢業生或肄業生。特別是春季招生,更易混進少數在中學階段就被學校開除或退學、踏入社會一年半載,有肄業或輟學或混入社會一段時間、身上難免沾有部分不良習氣的學生。可見,看似簡單地將初中時的一張“桌子”移進了職校,絕大多數少年將職校作為首選,而中職就是這些生源的前沿收羅驛站。
4.1 生源學生背景及家庭背景造成在校學生管理難度加大
目前社會上部分人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歧視與偏見仍然存在,當職業院校學生報出的一些問題時人們將不好的詞句潑向孩子們,使學生和學校長期飽受嚴厲批評和指責。從這些孩子們生活背景、思想、動機、目的等來看,從事務工、個體、農村的孩子比例較大,在義務教務階段面對學習、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出現問題和困難時不能有效得到幫助和指導,在思想上形成對事情都缺乏自信、厭學等,最終能夠上職校是無奈之選,一些學生上了職校也變得目的不明確,對待事物漠不關心,缺乏學習動力。家庭教育缺失是關鍵,早期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小學報輔導班,中學將中考壓力前置,單親或離異重組家庭等,在思想上、學習動機和目的上鮮有家庭關心,這就造成學生子任性、個性偏激、抗挫能力差等,一旦形成家長沒有一點辦法,所以相當一部分家長選擇職校,單純把孩子推給學校,但學生仍然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面對多樣的學生,多元的家庭,職校需要根據本校實際精準摸排數據,從管育和教學改革上引領和重塑學生。
4.2 在校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造成在校學生管育難度加大
職校的學生,大多都是十四、五歲,經歷多次的篩選而剩下的,正處青春期和叛逆期,有時不惜做出一些出格的、在大人們眼中覺得滑稽可笑的事,甚至千方百計地用盡一切可能的小手段謀劃著干點小壞事來引起老師、家長們的注意,從失落中找回一丁點可憐的慰藉、一絲快感來滿足他們的缺失。
職校生學習目的不明確,他們通常是初中成績不是很好,考不上高中,在心理上存在自卑感,筆者做過調查,有近六成的學生因為學習習慣不好、對學習缺乏興趣,存在很強的自卑感,沒有上進的動力,因此,進入中職學校后無論基礎理論課,還是專業課,上課時,不遵守紀律的現象嚴重。碰到嚴厲的老師會稍微好一些,否則會出一些現睡覺的、隨意進出教室的、各種理由請假的情況,因此,管理存在極大挑戰。
5.1 造成生源家長及學生們在心理或精神上的極度反感
一是提前分層分流,分類勸返。因為學生成績“靠后”,會影響班級升學率,初中班主任會引導部分學生提早進入職校,對家長和學生心理上造成壓力。二是超前招生,各級各類中職技工院校招生老師提前到各學校宣傳,甚至通過電話、家庭走訪等形式對生源對象進行介紹,導致同一初中畢業生家庭的家長及學生本人,在畢業前后一段時間內,常常要面臨來至不同學校的招生人員、或同一學校不同的招生人員的電話、短信或微信的反復聯絡。由于孩子升學無望,正常的學習生活節奏被打亂,人生的時空發生扭曲,正處在心情憋屈、茫然、糾結的時刻;家長們正處在自責,自己的孩子沒有培養好,上大學無望的自暴自棄和自嘲中,此時不同的招生人員的反復聯系,家長們、孩子們不勝其煩。
5.2 引發老師們產生很大的精神負擔與心理壓力
全員招生,致使老師們為了完成招生任務,想盡一切辦法,卑微到了沒有任何尊嚴了,近似祈求于家長來我們學校吧;為了學校及自己,不少老師們只得厚著臉皮給家長或學生一遍遍打電話、發短信或微信;由于招生宣傳深入程度的差異,有的老師還挨過家長或學生的辱罵,在心理上留下永久的創傷和陰影,發誓再也不為招生給家長或學生打電話了。可年復一年的招生,創傷就會再次復發、陰影就會再現,形成不可磨滅的招生恐懼癥。
5.3 招致政府、社會、學校滋生出的問題
生源數量的減少,由招生帶來的問題,除了會導致學校的招生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加成本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外,還會因安全紀律、實訓實習、就業等,使的職校領導們、企業用人和學生及家長們焦頭爛額。學生質量下降,使得整個職校的教學質量不高,而影響辦學聲譽與效果。同時,還會造成對職校辦學、企業生產經營用工等深層次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劇,而導致對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滯阻、遏制的后果。
由政府主導,將區域內單一或零散的信息平臺整合,納入在政府的網絡化管控,搭建職校、學生及家長、企業三方對接的、能滿足與本地企業的專業工種及用工人數需求相匹配的網絡化動態平衡的大數據信息共享宣傳平臺。發布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制度及政策;統籌劃分轄區內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兼顧各學校的招生人數,合理匹配、宏觀調控職校的辦學規模、專業工種的設置。滾動發布、更新職校、企業、畢業生的信息。拓展出四個平臺,實現三個零距離“無縫”對接。
第一,生源學生與職校零距離的對接。讓學生及家長坐在家里就能隨時提前了解相關職校的辦學環境、專業方向、實訓條件、師資力量、校企合作、校園文化等硬件和軟件因素,方便學生自主抉擇想上哪類職校,規劃好學生的專業及就業方向與職業生涯;了解企業對員工的專業、人數、標準、專業工種的需求以及用工時的薪酬待遇、福利等。達到和學生喜歡的、想要學的專業、選擇未來的就業方向及其職業生涯繼續深造的專業的需求的彼此一致。
第二,實現職校與企業零距離的對接。讓職校能及時跟蹤市場需求、靈活調整和更新其招生專業的設置、專業方向、人數、標準及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使職校的招生、教—培、學—訓等活動,都是在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的需要,以滿足學生及家長、企業的需求。
第三,實現企業與職校畢業生零距離的對接。讓企業招聘員工的專業工種需求和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實習、就業的意愿彼此符合;利于企業提前規劃好招工用工,足不出戶就能解決招工、用工難的問題(如圖1所示)。

圖1 信息共享宣傳平臺
從而,避免出現學生在校之所學非想學、學校專業之所設非企業之所需、在企之所用非在校之所學;實現職校、企業及學生三者相互之間需要與滿足關系的完美契合。
2.1 規范招生行為及加強對學生的疏導與管育
招生實現宣傳自動化、指導常態化、咨詢網絡化。網絡化招生,學生本人及家長報名,直接登錄各職校主網,自主報名,自主選擇專業,動態錄取。學生錄取應在政府用計劃的手段統籌劃分招生人數下進行,規范招生行為,加強管理;企業在經營方式上也要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營模式的轉變,減少生源大量的流失。建全在校學生及校外實習學生管育的規章制度;建全校園人文關懷、心理輔導。教師住校值班,24小時學生不離教師的視野,不間斷地陪護在學生身邊,保證其身體健康、安全、衛生、紀律及飲食起居生活的正常進行,真正做到學校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在圍繞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服務。
2.2 加強對學生培訓學習的指導
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的生源,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得讓學員進行實際動手操作。營造如企業生產般的真實情景,離開囿于他們的桌椅,走進實訓真實的崗位,讓安全、紀律、衛生、個人著裝與防護,及實訓規章制度等融進學生們的血液中。讓安全風險與隱患成為學員時刻牢記的不松之弦,并貫穿于學員實訓的全過程。讓企業文化進實訓課堂,營造開放式的實訓教學文化,加深其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在實際訓練中得到真正的“傳幫帶”。通過查閱資料、布置作業,將手機巧妙地潛移默化成了一種學習工具,提高手機在專業上對孩子們的誘惑與作用,提振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活力,緩解過去因噎廢食的做法所造成孩子們的極度反感與抵制、甚至對立與對抗的情緒。從而使得睡覺、玩手機的也就遁形了。
允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自己愛好的專業及模塊化課程,促使學生由被動轉向自主、從強制扭轉為主動學習;修滿所需總學分,考評合格準予畢業。否則,將不能畢業,使留級、重修或肄業也是職校學生可享有的待遇、特權;讓不好好學,考試不通過、考試考幾分,也能靠補考及格而畢業的現象成為過去;使得只求數量多,不顧質量差的粗放型辦學的職校失去生存的空間;杜絕畢業證、職業資格證的粗制濫造、隨意的發放;從而實現職校辦學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生源短缺既有其形成的客觀原因,也是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的必然,是導致形成制約職校生存與發展的第一個瓶頸,只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發揮職校、企業的雙主體作用,實現職校的辦學由粗放型向高質量辦學、企業的經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營模式的轉變,從而突破因生源短缺所導致的制約職校生存與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