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桃
綜合性學習作為國家于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與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并列入語文課程的一項學習任務,是一種注重綜合,涉及自然、社會、科學、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的學習,是一種帶有綜合性質的語文學習方式,其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上具有重要意義,而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的實施則是落實其功能的重要途徑。
長久以來,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作業(包括綜合性學習作業)往往類型單一、機械重復、欠缺分層、缺乏設計。這樣的作業造成學生完成時耗時耗力,可謂是“費時多而收效微”。
當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室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可見,改變語文作業現狀,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已經成為擺在所有語文老師面前的新考卷,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那么,“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設計如何實現有效性呢?
首先,綜合性學習作業應深扣課程標準和單元目標進行設計。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何種學習方式,其目的都應當是輔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任務,以達到培養學生相應能力的目的;而課標和對應的單元目標作為教師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切實完成其中的內容顯然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綜合性學習作業的設計也應當圍繞課標和單元目標來進行,從而對學生起到相應的培養目的。
其次,綜合性學習作業設計應貼合學生實際生活,豐富自身形式,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符合學生發展需求。
普通的作業內容往往相對單一、乏味,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很難引起學生額外的思考,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綜合性學習作業的設計應當從這一方面著眼,密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多多思考,從而彌補普通作業存在的漏洞。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不限內容的讀書任務,并定期展開“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分享自己所讀的書和讀這本書時的感受;每當佳節之時,教師可以展開諸如“詩詞交流會”“習俗體驗會”等節慶主題活動,通過此種形式使得學生主動學習知識,豐富知識儲備,感悟節日內在的文化和精神,凡此種種形式,皆旨在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進而使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也能發現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
再次,綜合性學習作業應當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傳統的作業及其評價機制由于其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的才能無法得到充分的挖掘或發揮,甚至影響到學生的自信心。綜合性學習作業在設計上應當避免這些雷區,做到“因材施教”。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應當給予與其能力相匹配的作業內容;在團體活動作業中,應當在鼓勵學生自薦的基礎上按自身能力水平協調任務分配;而在作業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多采用評語的形式,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肯定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使學生認為自身得到了關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動力。
總之,“雙減”政策的落實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綜合性學習綻放出的新的光輝的同時也為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思考:如何有效利用“雙減”帶來的改變,如何有效提高作業質量,如何更好地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內容,這些都將成為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
34455019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