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
第一單元語文要素:
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
故鄉的新年,從十二月廿三送灶神開始,一直要熱鬧到十五,滾過龍燈,吃過湯團,才算落幕。這樣長的年景,對我這個頑皮童子來說,實在是太棒太棒了。
大年夜的“點喜燈”工作,是我的專利。吃完晚飯以后,阿榮伯就把山薯平均地切成一塊塊,把香梗也平均地折成一段段,插在上面;再打開一大包細細的紅蠟燭,叫我幫忙,一根根套在香梗上,裝在大竹籃里,由我拎著。他一手提燈籠,一手牽我到各處點喜燈。前后院的大樹下、大門的門神腳旁邊、走廊里、谷倉門前、廚房水缸邊……統統都點了擺好。全個大宅院都紅紅亮亮、喜氣洋洋起來。
點喜燈的有趣節目以后,五天新年當然是沒頭沒腦的玩樂,然后眼巴巴盼望初七的迎燈。“迎燈”就是“迎佛”,迎著佛相互拜年,也是慶祝豐年、歌舞升平的意思。父親對于迎燈是非常重視的。他認為大除夕祭拜祖先,是子孫們對先人慎終追遠的孝思。典禮要隆重肅穆,祭品要簡潔精致,卻不是講究排場。迎燈是一年之首,地方全體百姓,對神祇的佑護表示感謝,典禮不但隆重,還要愈熱鬧愈有排場愈好。
初七一大早,母親就提高嗓門喊:“阿標叔,晚上的風燭都買好了嗎?百子炮(鞭炮)都齊全了嗎?要越多越好啊!”母親平時說話低聲細氣,一到過年,嗓門兒就大了。尤其是那個“好”字,尾音拉得長長的,表示樣樣都好。阿標叔也提高嗓門回答:“都齊全啰,豐足得很啰!”跟大除夕一樣,初七晚上,他老早就把煤氣燈點上了。“呼呼呼”的聲音,聽起來氣派硬是不一樣。阿標叔仔細地把好幾尺長的風燭,用硬紙在捏手的蘆葦柄上包成一個斗形,免得蠟油滴下來燙到手。風燭的隊伍是愈長愈好,所以家家都有壯丁參加,背大燈籠,舉風燭,提火把,還有沿路的“彈紅”(即一堆堆的柴火燒得旺旺的),各家的路祭,幾丈長的鞭炮,絲竹悠揚,鑼鼓喧天,那熱烈的氣氛,把新年帶上了最高潮。
我家前門深藏在一條長長的幽徑里,后門臨著大路,所以迎燈隊是從后門經過的。我連晚飯都沒心吃,老早就站在矮墻頭上等。遠遠看見燈籠火把像一條火蛇似的從稻田中游來,我就合掌朝著那方向拜。隊伍漸漸近了,高大的開路先鋒搖晃著雙臂過去后,就是樂隊、香案、馬盜。菩薩的鑾駕在最后,晴天就坐明鑾,可讓大家一睹風采。馬盜是七匹馬為一隊,村里的青少年畫了臉譜,穿了短打武生的裝束,威風凜凜地騎在馬上,左顧右盼,好不令人羨慕。馬盜有時一隊,有時兩隊,愈多表示地方上愈富足。
最最盛大的迎燈已經結束,只剩下十五元宵節最后一場熱鬧場面了。
(選自《燈景舊懷情》,有刪改)
巧學一技
詳略結合。詳寫和略寫是互為補充的表達方法。詳寫,就是對最能直接地、具體生動地表現文章中心意思的內容,進行具體敘述和描寫;略寫,就是對不直接表現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筆墨,進行概括性的敘述,但這些略寫部分不可舍去,否則就會使詳寫部分缺少“陪襯”,內容顯得單薄。寫作時詳略結合,一篇習作才能結構清晰,重點突出。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重點介紹了“大年夜點喜燈”和“正月初七迎燈”兩個習俗,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家鄉風俗圖景。
367850058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