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成花
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從故事入手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水平,促進其語言能力和智力的發展,粗略感知是非,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故事是一種最受幼兒喜歡的語言表達形式,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講述,深深吸引著孩子,使其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并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從而培養愛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學到的好思想見諸行動。學生成長需要故事,最好的教育應該從故事出發。
一、當下幼兒閱讀興趣存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1.閱讀材料的選擇缺乏針對性
“什么樣的材料適合幼兒閱讀?”多數老師的回答是:生動有趣、情節精彩和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等。通過調查幼兒園讀書角和教材,我發現大都以童話故事書、看圖說話的讀本為主。這些閱讀材料的文字較多、句子較長,且有些圖片不夠清晰或者缺乏童趣,不適合幼兒閱讀。
實踐證明,繪本是幼兒最喜歡的圖書。繪本,是文字與圖畫相輔相成的圖書,即以繪畫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優秀的繪本對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同時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所以,用繪本來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是最好的。
2.親子共讀普遍缺乏
由于家長忙于工作,忽略了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時間,我認為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家長而言都是很大的損失。親子閱讀不僅可以密切幼兒與父母的關系,更主要的是可以讓幼兒有情緒情感的體驗。其次,要注意和親子閱讀的方法。親子閱讀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來和孩子共同欣賞閱讀材料。
3.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
教師對幼兒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閱讀指導,這對是否激發幼兒閱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幼兒教師的指導僅僅是停留在幫助幼兒理解圖畫書里圖片所表達的內容,一般來說教師可以以引導幼兒敏銳地觀察、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和創設幼兒喜歡的游戲情境作為切入點,來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4.選擇適合的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一定要先選好故事,不同年齡的幼兒需要不同的故事內容和形式,一般來說,3到4歲的幼兒愛聽動物的故事,5歲以上的幼兒愛聽童話故事。無論講什么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二、準確把握講故事方法與契機
1.活動參與法。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匯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2.難點前置法。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于萌芽狀態,對于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么有些故事內容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采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3.擴充講述法。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4.情景激勵法。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象、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愿,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5.師幼對講法。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不必把整則故事全部講出來,可巧妙地采取留下一半給孩子,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模仿續編法。幼兒可以學習仿編故事,仿編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遷移作品經驗的過程。課前教師可準備(或與幼兒一起準備)一些實物、圖片并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這些實物、圖片或相關經驗應能圍繞故事主題誘發幼兒聯想。
故事育人是一項系統教育工程,需要教師且行且探究,對故事的選擇、講述的每個環節做到最優化,從而在幼小的心靈上埋下有能量的種子。
33635019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