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童永勝 鐘慧
根據《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全球約超過16億青少年的學業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10-19歲的青少年中,有超過13%的人患有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精神障礙。國內學者相關調查發現,我國青少年也面臨相似的困境和挑戰。疫情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娛樂所造成的沖擊,加之他們對自身和家人健康的擔憂,導致許多青少年出現了抑郁、焦慮、恐懼的心理。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都非常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那么,在國家級行動下,如何做好中小學生抑郁和心理危機的評估和篩查,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呢?為此,我們專訪了三位精神心理衛生領域的專家老師:
張建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心理測量學專家;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量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擅長:人格心理學、心理測驗以及社會心理學。
童永勝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WHO心理危機預防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副主任。擅長:自殺預防與研究、心理危機干預。
鐘慧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的診斷與治療。
● 張建新:專業的測評要遵守兩項基本的標準:一是專業標準。用于普測或篩查的測驗工具對于測驗對象具有特別的敏感性,要求測驗對象與測量工具常模人群保持一致性,不可用于異質人群,比如不能將成人用測驗工具用于兒童青少年人群。二是倫理標準。心理測驗工具使用者必須遵守測驗倫理的指導。測驗倫理的第一要務就是任何測驗的使用都不得對受測者造成傷害;使用心理測驗是以提升受測者的福祉為最終目的。
中小學生心理測評是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評估,絕不是進行精神障礙的診斷。總之,第一,不能在心理健康狀況的普篩過程中使用臨床心理測評量表;第二,不能將心理測評結果作為抑郁癥等精神障礙的診斷指標;第三,要將結果異常的學生轉介給具有專業資質的精神科醫生,讓他們作進一步的判斷和處理。
● 童永勝:首要的是明確測評的目的。目前現行的抑郁量表更多的是一個定量的評估工具,它并不能夠明確診斷個體是否有抑郁癥。而關于情緒問題的測查,國內外的共性成分大于文化特殊性的成分,因此,對于國際通用量表的使用還是要尊重通行的規則,遵循測評量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總的來講,中小學生抑郁篩查是很有必要的。根據測查目標選擇合適的工具篩出抑郁陽性的人,排除陰性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中小學生抑郁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急需及早的識別,給予合理的干預,才是保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最近網上有比較多關于反對中小學生抑郁篩查的聲音,這讓我反而更加警惕。也許他們并不是擔心抑郁篩查給孩子造成什么結果,更擔心的是如果把自己的孩子篩查出抑郁癥傾向后會是一個很不好的事情,這種對抑郁癥的社會歧視和病恥感才是更令人擔憂的。
● 鐘慧:首先,在給中小學生做抑郁篩查之前,需要所有的相關人員都要知情。要知道篩查出來量表中的抑郁癥狀意味著什么。如果發現抑郁分數比較高,第一步需要專門的一對一的訪談,來明確這個孩子是否真的有抑郁癥的可能,或者是不是真的會導致自殺危機。而不能僅僅依靠一個測評結果就決定這個孩子有抑郁和自殺的風險。
其次,施測前要和家長有一個知情同意的過程。這需要有一些溝通技巧,避免家長因為篩查而覺得可能會傷害孩子或者真的調查出抑郁癥狀而產生病恥感。同時必須是在充分尊重家長的前提下進行的,不能因為篩查給家長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最后,給中小學生施測時,應明確告知是做基本的心理評估。對于量表是否進行本土化的語言描述,是否符合施測對象的理解水平等都需要綜合的考慮。且測評之后要給孩子一個專門的時間解答他們的疑問,避免給孩子們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 張建新:第一,施測方要嚴格遵守測量倫理,測評的最終和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們的心理健康,任何有損于這一目的的施測,都應該嚴格禁止。應該在學校層面建立專門的工作小組,要聘用心理測評專業人員,共同商討和設計施測的心理測量問卷,共同確定施測流程、測評結果反饋規則、測評結果使用范圍和權限等。只有相關倫理問題得到妥善安排和審查后,才能進行心理測評的施測過程。
第二,在測驗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選擇科學性和針對性強、且具有權威性的心理測驗。要考慮如下諸多因素:如測驗類型、適用范圍是否適合本校的使用;測評條目語言和陳述方式是否適合本校的學生;測評常模參數是否適合本校學生等。另外,最好選擇那些能夠進行追蹤測評、具有多項測評指標、測查多項心理健康特征的測驗,這樣的測評會達到一舉多得的結果,減少測評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干擾,并減低學校進行測評的成本。
第三,在測驗實施過程中,嚴格把關事先填寫《學生家長知情同意書》、告知學生測評說明,并堅持進行測驗后脫敏等流程。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測評,重要的是要知會學生家長,并要求家長、班主任教師和學生三方都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允許學生有權隨時退出測驗。
第四,嚴格管理測驗結果,測驗結果只能在事前規定的有限范圍內使用。心理測評結果,無論是學生個體的結果報告還是班級的團體報告,只能允許事前規定的有權限的人員進行查閱和使用,其他人員不經允許不得使用學生的心理測評結果。
第五,最為重要的是要讓施測方牢記,測驗本身不是目的,測驗只是達成目的過程中的一個工具。測驗結果被用于提升學生們的福祉,才是測評的最終目的,要讓學生及其家長等從接受測評中得到更好的學業發展和更幸福的家庭生活。心理測評的施測和反饋過程也應該成為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之間建立更為密切聯系的過程,真正為兒童青少年搭建起一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讓他們在其中能夠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更為健康快樂地成長。
● 童永勝:首先,在做抑郁篩查前,有關部門要想好怎么使用。對于測查結果要符合倫理的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則,不能給孩子貼標簽。
其次,對于篩出了陽性的學生,學校應該跟進實施一些人性化的合理的科學的措施,比如為進一步排除、確診等提供相應的精神科求醫資源,建議及時就診。
最后,我們不應該害怕篩查,也不能亂用篩查,更應該是要把篩查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宣傳結合在一起。學校可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科普教育,包括如何識別孩子的情緒,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等。
● 鐘慧:對于測評結果的解讀,施測人員的專業程度非常重要。哪些需要專門的一對一的訪談排查出需要干預的人群,這些都需要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儲備。同時,注意測評過程中的隱私保護。應該有一個專人專管,不能隨意把測查結果公布給其他沒有心理學經驗的人。
此外,應注重和家長充分而有效的溝通。對于中小學生這個年齡段來說,家庭是他們最重要的一個支持系統。要讓家長對測查結果有足夠的了解和知情,和家長進行訪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家長情緒的穩定。
● 童永勝: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自殺危機相關的詢問會誘發自殺。甚至假如這個孩子有自殺的想法,合適的詢問反而是有助于降低他的自殺風險的,那是因為讓這個孩子感受到被關愛、被接納。
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成年人的自殺風險的篩查和評估,我更主張先用一些簡單的題目去評估,如果發現這個人可能高危,這個時候一定是要用人工的帶著溫度的互動式的訪談進行篩查。有的時候因為這種人工的互動式篩查,它不僅僅是個篩查,它更多的是傳遞一種關心、溫暖,這種方式能夠給被訪談的人帶來理解、共情和支持。在選擇一個合適的量表時,還要考慮的是怎么取一個合適的臨界值,這涉及施測成本、個體有無創傷等。
● 童永勝:首先,對于中小學生來講,要更多地強調生命至上。命比什么都值錢,這是第一位的。小學生有的時候可能有一些沖動行為,尤其是小男孩,很多事情就比較喜歡冒險,那么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更多地去跟他講安全的問題,可能會產生哪些不良的后果,應該讓他們意識到這些危險。
其次,對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講,很多時候可能會出現迷茫。據我所知,很多青少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未來能干什么,自己的價值在哪里,這個似乎都是一個共性的問題。那么這些方面可能也需要我們在做心理健康科普教育的時候,提到如何激發青少年正確地看待自己當前的困惑,或怎么盡早地擺脫這種困惑等。
最后,合理看待奮斗的價值,平衡物質與精神的需求。鼓勵積極正向的生命價值教育。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講只有一次,沒有重來的機會,只有擁有生命才能完成精彩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生命,很多東西都是空的。因此,怎么看待成功,我們未來應該追求什么,怎樣體現一個人的價值,這些方面都應更多地加強宣傳和教育。
(其他相關內容亦可詳見《心理與健康》雜志2021年9月刊“本期策劃”:童永勝主任供稿《預防校園自殺,什么是卓有成效的干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