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春節是合家歡大團聚的日子,對于子女常年在外工作的老年人來說更是一年中非常盼望的日子。
每次長假過后,許多上班(上學)族都會患上“長假后遺癥”,如精神萎靡、乏力、疲倦、不愿意上班(上學)、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豈不知長假后的分離,對于老年人來說還會有分離焦慮來“作祟”。
張大媽的獨子十年前大學畢業后留在省城工作,老倆口拿出畢生積蓄幫兒子在省城買房付了首付。之后兒子順利娶妻生子,要求母親進城幫助帶孫子,但張大媽不想與老伴分居,便借口身體不好拒絕了,于是小孫子一直由省城丈母娘帶大,媳婦對此頗有怨言。
近些年兒子一家除了春節能回來小住幾日,平時只能電話聯絡,孫子與張大媽也不親近。每年春節張大媽都要提前幾個月準備年貨,只待孩子們回來熱熱鬧鬧過年,能帶著孫子走親訪友,讓街坊四鄰羨慕,張大媽十分享受這份天倫之樂。每年兒子回城時年貨特產必須塞滿兒子的汽車后備廂才罷休。即便如此,當汽車駛離的那一刻,張大媽的心也空了。
重歸“空巢”生活,老倆口感到十分沮喪,有時一餐飯也不想做,整日失魂落魄,到了晚上也難以入睡,反復看手機里的團圓視頻和照片,每天都要與兒子通話視頻,癥狀往往較長時間都得不到緩解。心理學上把這種情緒反應稱作“分離焦慮”。
近些年來,中老年人的“分離焦慮”頻繁發生,這種負面情緒多是一種慢性的焦慮,實際上就是過度的擔心,可以表現為對于未來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險或者說不幸的事件經常擔心,產生自由浮動性的焦慮,而且伴有覺醒性的增高,靠自身很難化解,嚴重影響中老年人身心健康。
比如孩子高中住校,媽媽會辭職到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只為每日能給孩子加餐送飯,覺得只有自己的飯菜才符合孩子的口味,殊不知養成了挑食毛病的同時,還剝奪了孩子與同學用餐時的分享交流時間;有的家長會對照子女班級課表,在每周體育課時拿著望遠鏡觀察自家寶貝,如果孩子表現不佳便拿著自備喇叭疾呼聲援,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引起同學嘲笑、孩子反感;有的孩子高考后離開父母異地求學,爸媽自從沒有了班級微信群和家長QQ群的直播消息后,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終日,耽心孩子吃住學習交友,每日必須刷到孩子的朋友圈,不是留言點評,就是電話質疑,被屏蔽拉黑也不罷休,直到與學校輔導員通話了解情況后才能略感安心;還有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直陪伴照顧孫輩成長,一旦分開便嚴重失落,成天了無生趣,少言寡語,對窗發呆,有時還緊張不安、糾結、煩躁,甚至出現一些軀體方面的變化,如心悸、冒汗等表現,只有與孩子視頻聊天才能緩解,唯有孫子的來電才能讓其開心起來。
針對這種中老年人“分離焦慮”,除了本人要調整心態、積極面對,也必須明白適時放手,讓孩子安心回到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才是家長的積極責任。對于分離,雙方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緩解“分離焦慮”首先應該告訴對方相處的具體時間和分離的必然。對“分離”要用“四分之一”的時間來道別。
比如從除夕年三十到新年初七,整整八天我們會和父母在一起,那么其中用來分別的時間就需要兩天。
作為子女我們要準確地告訴父母我們什么時候回家,何時會離開。在最后的兩天里要醞釀分離的情緒,讓雙方都有心理緩沖的時間,不至于突然的離開讓對方措手不及,要讓情緒得到充分的釋放。這樣長假結束后,彼此更容易回到原來的常態。
作為父母也應意識到,怎樣做才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不能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緒,而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成長的機會。
此時讓子女充分表達心意是非常適宜的。孩子已經長大,父母要轉變角色,不要總期待孩子還像小時候一樣圍繞在自己的身邊,而是要從內心真正地接受孩子是一個成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很多年輕人的“啃老”問題除了自身原因,也與父母的縱容相關。
父母害怕孩子和自己分離而產生的焦慮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讓子女孫輩不能安心返崗,頻繁的語音留言、視頻聊天更會令人不堪其擾。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與同齡人交流;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身體活力;適度上網游戲,了解時尚熱點,增強與年輕人的溝通能力;轉移注意力,提升生活品質,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這樣的老人,這樣的父母,一定健康快樂,更受歡迎。
希望父母可以理解:世上唯有父母子女這種關系從一開始就是為分離作準備,能放心看著孩子離開自己的庇佑,生活得更好,就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只有從心理上真正接受這一點,適時放手,老年人“分離焦慮”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3285500338282